那年今日【12月25日】
  • 资讯
    可穿戴设备新爆发点:入侵企业员工工作市场 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投入使用通常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对员工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不可思议之处,但同时也会对员工的隐私和一些机密文件构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可穿戴设备这把双刃剑是很多公司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已经像冰雹一样冲击着当今市场。从手表到眼镜,从帽子到皮带,各种各样的芯片和传感器被集成在我们的衣服与装饰品上,这类型的产品市场在短期内似乎没有减缓的迹象。事实上,据IDTechEx透露,预计在2024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将超过700亿美元。   从等待上市的Apple Watch来看,这款产品预计会在2015年年初进入市场,可穿戴设备在人们的工作场所变得无处不在,特别是那些以创新和改变闻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是很常见的产品了。   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可穿戴设备在某些方面能够非常显著的提高一些公司的工作流和工作效率,通过这些可穿戴设备所收集到的数据,员工对于工作的洞察力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另外一群人来说,随着这些不可避免的可穿戴设备的入侵,将意味着我们将被迫接受这些设备所带来的“噩梦”,以及一些安全隐患、未知的政策和一些新的规程。   可穿戴设备在劳动力领域重新定义大数据 可穿戴设备为收集员工们的日常工作大量的数据提供了机会,收集这些数据然后通过预测分析,对员工们有很大的好处。   员工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据普华永道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研究中指出,77%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技术的好处是它本身所存在的潜力,它能使员工们更有效率以及更有生产能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另外,46%的受访者说他们所在的公司应该为员工在可穿戴设备上投一笔资金。 由可穿戴设备所收集到的有效信息,通过一定的组织整理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率并且提到员工的敬业程度,甚至能够降低虚假病假员工的数量。但是这些数据在某些情况下破坏了现有的福利和奖励机制。可穿戴设备能够允许员工们在外四处奔波的时候,不用考虑赶回总部参加一个会议,组织能够实时整理收集到的信息,然后体现出这些数据的真实价值。   举个例子,可穿戴设备可以允许老板们随时了解员工们一天的时间里究竟干了些什么,能够取得指定的某一时间的图像,然后就能迅速识别分析出效率低下的员工。根据员工的喜好和习惯,这些信息可以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寻找提高员工敬业度的方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观察和分析,这一模式甚至可以渗透到员工刚入职时的流程。通过预加载到可穿戴设备中的培训手册,能够帮助员工们更好的融入公司。考虑到很多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面对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挑战,确保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何有效的留住员工,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使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强调了新的健康计划,这些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常见的主题。可穿戴设备的健康管理功能,从Fitbit到Samsung Gear,都能够允许雇主了解雇员的一些个人习惯,这些都是之前没有的。   我们已经看过一些关于健康的方案,最常见的就是关注身体的一些指标,管理和减肥。有一些设备甚至还能跟踪员工在办公桌前的坐姿是否正确。可以这样想象一下,有一块可穿戴设备,能够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建议他爬楼梯而不是坐电梯。又或者是吃一顿健康的午餐而不是垃圾食品。如果员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们就会得到一些相应的奖励。   一个反复无常的“自带设备”噩梦? 就像任何新技术在被刚采用时,总会伴随着一些安全和隐私的问题。可穿戴设备好像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前面所提到的普华永道的调查,82%的受访者担心可穿戴设备会侵犯自己的隐私,同时66%的人认为可穿戴设备会使他们更容易遭受数据安全漏洞的威胁。如果你不小心丢失了你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面的信息可以很容易的被抹掉或者利用。可穿戴设备会提供同样的功能吗?   可穿戴设备挖掘的是一些最个人化的、最敏感的信息,正是由于这些信息的特殊性,也会让他们成为一个黑客攻击的简单目标。当设备连接到工作以外的未加密的无线网络或者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操作,会让员工的可穿戴设备非常容易遭到影响。使用非常简单的数据共享功能,有些敏感的商业信息就有可能会落入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之徒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个人可穿戴设备,保持信息安全成为了许多潜在威胁中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尽管引进新技术的时候都是令人头痛的,但可穿戴设备不可避免的会在日常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一种创新、现代的科技,以提升员工在一个科技公司的经验,但是他们在使用这些设备和技术之前将要了解新的隐私策略和一些必要的安全指导。   勇敢的美丽新世界 通过可穿戴设备所统计的数据,使得我们更准确的了解员工情况。在正确使用这些设备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使员工们发挥出他们最大的生产力。   Source:TC
    资讯
    2014年12月25日
  • 观点
    专注于“职场万元户”的高端招聘平台未来会如何? 引言: 当下,在线招聘行业已步入了相互追逐和厮杀的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端招聘领域及诸多高端招聘平台的兴起,让很多以普通白领为主的传统招聘平台倍感压力。借助“老东家”的品牌实力,加上更加垂直的高端市场,瞄准年薪10万以上人群的智联-卓聘则当之无愧成为当今职场“万元户”的雀巢。 所谓“职场万元户”是指那些从最初月薪千元逐渐跃入月薪万元以上的职场精英人士。对于高收入的他们来说,一个更为垂直,更加专业的招聘平台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实现自身价值将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于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来说,“中高端人才”毫无争议的成为年度最显著的“标签”。职场“万元户”们在风光无限的2014年中,成为各家企业争相引进的“抢手货”。而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火爆,也间接带动了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根据行业权威人士分析,从2015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高端人才的招聘仍将延续目前火爆态势,逐渐成为中国人才市场发展的“生力军”,并促进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良性循环。   反观就业难问题,则与目前火爆的中高端人才招聘环境和企业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预计2015年将更加严峻,就业难现状仍需得到有效缓解。理论上讲,中高端人才市场的大量需求应和就业形势成为等量关系,但残酷的现实却打破了这永恒的定律。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高端人才市场繁盛无比,但由于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中高端人力资源行业陷入招聘“窘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兴起,催生出了一大批以此为主业的新兴招聘平台。在经过数轮的资本扩充和跑马圈地之后,各平台俨然成为了左右市场变化的中坚力量。通过仔细分析,在招聘领域经验的缺失,成为了新兴“土豪”们的致命硬伤。”腰缠万贯”的形象和“中气不足”的底蕴留给市场和用户的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加之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和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使得用户体验远未达到理想预期。而与此同时,老牌传统招聘平台仿佛被中高端人才领域的兴起打的“措手不及”,以往对普通白领群体的招聘模式在应对当下市场需求时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促使老牌传统招聘平台亟待调整经营战略、整合市场资源推陈出新,这些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其中,对以往经验的借鉴成为转型的关键。   新兴招聘平台和老牌传统招聘平台在经验上的对比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虽然在财力上并无明显的劣势,但不高端、不精准、无经验、无影响力的营销模式却使得很多新兴平台和传统平台相比处于下风。然而以智联卓聘为代表的一批老牌传统招聘网站旗下的高端招聘平台则在“老东家”经验的扶持下,成为职场应对市场变化和领跑行业趋势的先锋。规模化的领域细分使这些高端招聘平台只专注于职场精英阶层的“万元户”,更加精准的促进求职者、猎头和企业三方的互动,提升高端人才招聘服务的效率。   智联卓聘高级总监王忠选称,与其他高端招聘平台相比,智联卓聘更精准、更细化、更具针对性。根据年薪10万以上职场高端群体的“求职惰性”、“希望实现价值最大化”、“不愿被低估”等特点,智联卓聘的“职位邀请”和“3D简历”会带给求职者不一样的体验。职位邀请是招聘方通过智联卓聘将相关符合条件的职位推送给求职者,主动沟通了解其求职者的潜在意向,从中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求职者可自行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所谓的3D简历,不仅包括求职者自我评价、奖惩情况等基本简历信息外,还有来自猎头与求职者沟通交流后给予的评价等等,这两大功能是构成智联卓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端人才招聘服务效率的有效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这句至理名言套用到人力资源行业上来看,经验就决定了高端招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新兴平台虽然在现阶段仍就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硬伤”的制约让其与传统的高端平台在竞争上显得“先天不足”。从狭义上看,糟糕的用户体验成为影响新兴平台发展的根本;而从广义上讲,模仿先进经验让新兴平台对于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难免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总之,专注于“职场万元户”的高端招聘平台必将是未来影响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的决定力量。同时,希望在不久的未来,部分新兴平台会“独辟蹊径”,打造出影响行业发展的招聘巨擘,共同为中国中高端领域人才服务。 来源:驱动中国
    观点
    2014年12月25日
  • 产品
    一秒钟看透他:Refresh可以让你给自己看见的人建立即时数字档案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展会,准备和一名潜在客户会面;或者你在面试一个潜在的员工。此时,你可能会登录到LinkedIn,Facebook,以及Twitter,一方面更新自己的个人资料,另一方面也希望去看看对方的社交资料。不过,你可以试试这款名为“Refresh”的移动App应用,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就可以看到他/她们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oogle+,以及Foursquare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更新情况。只需几秒时间,最新、最全面的档案资料就能汇聚在一起显示在你面前,你可以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观点愿景,以及个人情感。   “我甚至用这款App招聘人才,”Brandon Leonardo说道,他是Instacart公司联合创始人,该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有80名员工,提供零售店快递的线上服务。   Refresh应用的创作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Bhavin Shah十年前想到的,当时他还是跳蛙公司(LeapFrog Enterprises)新业务部主管。他花了好几个小时准备了一场重要会议,发现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而且会面双方都希望了解彼此。“一个90秒的交谈,甚至会改变一场会议的基调,”他说道。   Shah决定开发一款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潜在客户和消费者。2012年,他辞职了,并且在加州山景城成立了Refresh公司。2013年,他获得了1000万美元A轮融资,并发布了iOS移动应用和网页应用,目前该公司团队共有17人,正在研发安卓版应用。   有了这款应用,最高兴的莫过于企业主了。Ryan Hoover是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该公司位于旧金山,他简洁地描述了Refresh应用的强大功能。“这款应用可以告诉你对方是谁,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他说道,“这款应用可以让你在需要的时候,对想要会晤的人有一个大致了解,它的功能非常强大。”   (via entrepreneur ,快鲤鱼编译)
    产品
    2014年12月25日
  • 资讯
    “用友软件”成绝唱 更名后的用友将往哪里走? 网上流传一句笑话,圣诞老人在中国境内摔倒了,至今仍在雪地里趴着,今年圣诞节取消,可是软件业内的圣诞节并没有因为“圣诞老人不能来”而取消,而是带来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用友软件改名了,以后用友软件更名用友网络,用友软件将写进历史,一个的新时代的代表应运而生。   12月24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4年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为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快公司的战略转型,公司拟将公司名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名称完成变更登记手续后,公司拟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将公司证券简称“用友软件”变更为“用友网络”。   回首用友这么多年,用友一直在变化中前行,从财务软件到用友ERP,到用友软件,以及今天的用友网络,一路走来用友一直在变化求变。况且用友向来有更名的习惯,此前就有几次更换品牌标识, 2012年用友软件收购“yonyou。com”域名,并将yonyou作为用友软件的英文标识,替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UFIDA。这也是用友软件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换标。2005年4月,用友软件将曾公司的英文名称由“UFsoft”正式更换为“UFIDA”,当时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表示,其目的是加快国际化步伐。   而更换Yonyou后 ,用友是为了配合用友软件的最新的云战略。用友誓要 “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并全面转向云计算。   用友的每一次更名都会重大的决策走向,同时也意味着用友又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用友此次将“用友软件”更名为“用友网络”,正如用友内部所言是为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公司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以前我们都说软件定义一切,现在看来应该叫网络定义一切。   那么此次用友更名弱化软件强化网络,用友的业务将如何支持此次更名落地呢?   有用友员工表示:一夜之间,我们就从软件骨干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精英,至此,用友全面进军互联网就差待遇互联网话一步之遥。不过相信用友员工的梦想会最终照进现实。   不过以 作者猜测,用友此次更名未来将会有几大变革: 第一, 强化自已互联网公司地位,也可以看出用友转型的决心。另外,翻看用友近期HR招聘公告,用友准备扩编招纳网络人才,所以用友的员工的薪质水平会向互联网公司看齐。用友员工的期盼应验了。 第二, 用友NC很可能会像用友优普一样进行剥离成立公司,实现软件公司和网络公司的区隔,至于会不会独立上市,这些还真不好说,畅捷通上市的成功证明一切都有可能。 第三, 用友网络必将融合一些网络元素的公司进来,所以用友未来会加大在网络公司和网络领域的收购,用友未来几年的扩张也会从行业解决方案向网络属性更浓的公司渗透。 第四, 用友很可能会吸纳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实现公司内部基因突变,有人说用友转型不是缺少互联网思维,而是缺少互联网基因,就像360周鸿祎所言,传统公司要想全面向互联网转型,要么靠自身慢慢进化,但是需要时间,可能不一定进化完成就死在转型的路上,要么就是收购互联网团队和互联网疯子,进行企业内部的基因突变。其实也可以让互联网公司加入用友,实现真正意义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化运营,所以不排除用友下一步向互联网公司靠拢的可能。 第五, 用友软件变成了用友网络,一家软件公司彻底变革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管理软件这几年在转型变革的路上焦虑和苦心,前有金蝶砸服务器扔电脑进行痛彻心痱的进行入互联网时代,后有用友更名实现全方位转型,无论如何变我们都不能否认传统管理软件已乘火箭加速进入网络时代的事实。我们期待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在互联网浪潮中再创当年神话。   来源: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12月25日
  • 新创
    “众聘达人”,又一个从 HR 切入市场的众包招聘平台 传统招聘都是从 C 端求职者手里拿简历,后来就有人打起了 B 端的生意,出现了很多基于 HR 的招聘平台,HR 在简历拥有这件事情上可以理解成 B 端,他们 1 个人手中往往握有大量的简历。像我写过的简历交换平台 HR 家,后来又写过拿到 FreeS 300 万元天使轮融资的互推网,其实还有一款产品叫做纷简历,据我所知做的时间也比较早,思路大体一致,不做赘述。   对比这几款产品,从 HR 切入市场,一个大众思路就是做简历交换和悬赏招聘。   “众聘达人” 创始人宋航表示,他们在调研过很多 HR 之后发现,交换简历这件事情双方都觉得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换出去的简历比自己拿来的简历要好,这种心理导致 HR 会把自己认为不好的简历交换出去,如此循环,便是劣币驱逐良币。而简历入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推荐。   所以,“众聘达人” 的思路是做悬赏招聘,简单说猎头的工作就是找到人、再搞定人,众聘达人相当于完成了猎头前半段的工作。 逻辑很容易理解,企业从平台发布职位,自己标价悬赏,每个职位的价格在 1000 到 10000 之间,之后,HR 过来推荐简历,只做到帮对方约面试这一步,若成功入职,则推荐人可以赚得赏金。   这个过程中,为了防止骗取简历,企业需要提前交付赏金的 20%作为定金。举例来说,5000 块钱的职位赏金,需要先拿出 1000 块做定金,成功入职的话,4000 全部给到那个推荐者。这 1000 块的定金可以查看 20 份简历的联系方式,相当于每份有效的联系方式 50 块钱,平台和 HR 五五分成。如果需求方只看一份简历就完成了招聘,众聘平台则挣到 975,那个 HR 人挣到 25+4000;看 20 份才入职,那么平台挣 500,剩下 500HR 们按照贡献的简历来分。推荐人不局限于 HR、猎头等,也可以求职者自荐。结束后,会对 HR 推荐简历的打开率、成功率做一个评价体系。   宋航强调,用这种激励机制可以督促平台自我进步,经过平台的简历都做了隐私处理。平台目前定位中端人才,对于猎头公司的入驻,持 “不欢迎、不排斥” 态度,因为对猎头来说平台上是中低端的单子。除了 HR,猎头公司,公司官方以外,入驻众聘达人平台的还有像猿圈这样的垂直型社区。“虽然没有高端猎头好使,但比传统招聘管用,” 宋航坦言。   来源:36氪
    新创
    2015年12月25日
  • 硅谷
    神秘大数据公司Palantir融资8.8亿美元,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在这个月中旬的时候,有报道称 Palantir 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1.29 亿美元投资。实际上 Palantir 本轮的融资金额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根据硅谷大数据公司 Palantir 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 8.8 亿美元的投资。至此,Palantir 的融资总额已达 23.2 亿美元。担任本次融资顾问的摩根士丹利和 SF Sentry Securities。   Palantir 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高达 20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 Airbnb、小米和 Uber 的估值第四高的科技初创公司。   作为一家带有神秘色彩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 的客户目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客户,包括 CIA、NSA、FBI、海陆空三军、DIA(国防情报局等;一类包含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健康、医疗、能源等数据方向的客户。   在 Palantir 成立之前,防止犯罪分子曾利用 Paypal 洗钱,Paypal 就开发了一套软件来应对可疑的资金转移,再由分析师对筛选出来的交易一一进行排查。但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人力已经不能完成。Paypal 便再次开发了新工具,通过匹配用户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现在的资金转移情况来查找可疑账户并进行冻结,并因此避免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Palantir 创始人 Peter Thiel 想到,PayPal 的这一防诈骗技术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Palantir 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了信息来源:reuters.com
    硅谷
    2015年12月25日
  • 投融资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IPO文件:融资2亿美元 核心提示: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再次表明IPO窗口或许仍对一些高估值创业公司敞开。   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知情人士今年4月表示,该公司可能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IPO估值。周二的文件显示,Nutanix计划通过此次IPO融资2亿美元,但当最终确定发行价时,这一数字可能发生变化。   Nutanix并未披露具体出售多少股票。   该公司至今尚未盈利,在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财年内亏损1.261亿美元,同比扩大50%。该公司最近一个财年的营收为2.414亿美元,同比增长90%。   Nutanix将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NTNX”。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该公司的承销商。   Nutanix今年4月开始与投行展开沟通,但当时的IPO市场疲软导致许多科技公司无法在今年完成上市计划。今年的IPO交易同比减少65%,IPO回报变成负数。公开市场投资者已经明确表示并不认同部分科技公司的估值。   Nutanix是众多等待IPO的高调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   在此之前,软件公司Atlassian刚刚完成了今年表现最好的IPO交易,融资4.62亿美元,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Atlassian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盈利。   Nutanix已经融资3.12亿美元。该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光速创投和Khosla Ventures,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23%和10.9%。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德拉杰·潘迪(Dheeraj Pandey)也持有9.2%的股份。(书聿)   来源:新浪科技
    投融资
    2015年12月25日
  • 新创
    伯小乐:以“在线笔试 + 在线面试”的招聘模式专注校招 HRTechChina编辑部 12月25日报道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目前中国的招聘市场格局已大概形成:有领跑蓝领市场的58赶集,有传统招聘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有专注中高端人才挖掘的猎聘网,有专注互联网的拉勾、内推网,还有渐被大众接受的社交性招聘脉脉、boss直聘等。此前HRTechChina报道过的伯小乐招聘则是以大学应届生及0-3年工作经验求职者为切入点。 “伯小乐” 是一家利用“在线笔试 + 在线面试”的模式连接互联网企业和毕业生的在线招聘网站。其想解决跨区域面试成本大和企业招聘难以个性化适配人才的两大问题,企业可以个性化地设置自己的题目,而用户除了简历以外,可以通过答题和提交视频等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据HRTech记者了解整个招聘流程大致是企业在平台上发布职位需求,并留下笔试题目。应聘者想要申请该职位,就先在规定的时间里笔试答题。同时,简历会发送到面试官那边。之后,面试官利用后台的阅卷器阅卷,再结合简历,筛选出面试候选人,发布面试时间。最后就是在约定时间进行线上面试。针对同城更需要当面面试的情况,“伯小乐” 也有线下面试的选择。   伯小乐自15年9月上线便获58赶集战略投资。近日,58赶集集团宣布伯小乐已与 58 同城的资源进行整合对接。伯小乐招聘方面也表示,接下来将会重点关注58赶集集团简历库中的实习生、0-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并为其推荐高度匹配职位。   伯小乐招聘CEO赵朋来重点强调,目前对企业端并无收费计划。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在免费使用伯小乐平台的同时,又可匹配58赶集的海量简历库,极大的加快了企业适岗人才的招聘速度,从而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   另外,HRTech记者从伯小乐招聘CEO赵朋来处了解到,伯小乐招聘针对C端用户的校园活动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展开、拓展B端企业用户的销售团队规模也已建立,各项核心工作正在快速的有序推进。同时,经过三个月的运营,基于用户的体验及反馈,伯小乐招聘的官网也刚刚完成一次改版。此次改版主要是首页和企业端的改版,包含优化首页搜索功能、增加企业版等。另外,招聘求职双方都将在第一时间了解进度,贴心的提醒功能则让整个过程更加高效。当有求职者答题将提醒企业处理,如企业未及时处理,系统将分别在5天、7天提醒尽快处理答案。除此之外,伯小乐招聘有专门客服人员跟进,有必要时,将电话联系招聘求职双方,确保在线流程在7天内完成。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请点击 http://www.wenjuan.com/s/IfeqAz/可进行寻求报道。  
    新创
    2015年12月25日
  • 观点
    企业服务的3种模式:On-Premise、SaaS、Mixed,该选哪种? 本文为作者Henry(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专注于数据可视化分析领域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 来源:创业邦   B轮融资二三事 我们从9月份开始启动B轮融资,与这些颇具洞察力的投资人聊天,是非常有挑战的事。他们的很多观点充满智慧,能帮你突破思考局限,受益良多。当然,整个过程虽然有趣但也不轻松,毕竟你的目的是完成融资。 第一个麻烦就是A股七八月份的大跳水。A股大盘从5100点跌落到2900点,很多机构和散户亏损严重,这大幅动摇了国内投资机构的信心。开启B轮融资时,我们对一家跟踪公司长达一年的基金充满信心,认为拿Termsheet是十拿九稳。然而,在交流之后的第三天,他们给回的反馈是今年只保老Case不投新Case。在同事的筛选下,我前前后后一共见了8家投资机构,拿到3个Termsheet,从结果上看差强人意,但一线基金给出的估值只到理想值的8成。我们认为短平快完成融资有利于业务发展,于是很快签掉Termsheet并完成融资。 第二个烦心事来自一个竞争对手,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没能得到客户或投资界的青睐,后来慢慢才明白也许是因为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阻扰竞争对手上了。最开始他们推广了一篇针对性的软文,这没有超出底线,我们选择了沉默。不过,他们很快失去底线,先通过未知手段获取到投资方,再给合伙人打电话以肆意贬低公司和团队。还是贵人多,这家投资机构非但没有退出,反倒将整个事情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们,并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投资。 正能量的事情确实不少。A轮投资机构经纬中国专业而热情,对永洪科技的帮助一直很大,这次融资也很给力。他们不但坚决跟投,老大找我聊还希望公司能多给些配额,导致最终的融资额超过了原计划。我与东方富海TMT团队只有一面之缘,但这家百亿级的投资机构专业而敏捷,谈条款时他们对创始人做出了很合情合理的让步。艾瑞咨询也一直在后面默默地支持我们,在收集操作意见时,他们的答复总是“同意”。 创业几年,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一定要与高质量的投资机构合作,哪怕估值打8折。   这一轮融资的收获,第一是获取到支撑业务发展的资金,第二是让我再次有机会思考企业服务的模式,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服务的模式。 常见的企业服务模式 当前的企业服务模式是三种模式并存,分别是:On-Premise、SaaS、Mixed。   在8家投资机构中,有一家投资机构非纯SaaS不投,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有点惊讶。目前,我们SaaS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不超过20%,而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私有云部署。   目前,很少听说一线大数据分析厂商是纯SaaS模式。基于线上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往往是SaaS模式,目前大部分收入来自于SaaS模式,少部分收入来自于定制化开发服务;基于线下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往往是Mixed模式,在目前大部分收入来自于On-Premise模式,少部分收入来自于SaaS模式和定制化开发服务。   关于基于线下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的生存状态,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选择Mixed模式的Qlik和Tableau因为业务快速发展,在两三次融资之后便完成了上市,且后者上市之后的年复合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而选择SaaS模式的Birst和GoodData融资到了E轮还没有完成上市,业务规模较之前者也小了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数据分析的原料是大数据,而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私有云数据远大于公有云数据。数据已经成为成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级架构下的安全管控也成了重中之重。另外,如果企业选择将数据传输到云端SaaS平台进行分析,基于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数据传输又是个巨大的问题。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果上传速度是20Mbps,假设整个过程顺利的话,将1TB数据上传到云端大概需要5天。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明智选择是:大数据在哪里,大数据分析就在哪里。因而,对于有云端大数据分析需求的客户,Yonghong、Qlik和Tableau会引导客户使用其云端SaaS平台。这种Mixed模式是On-Premise和SaaS模式的升级版,即同时提供On-Premise和SaaS两种服务,再通过技术手段打通On-Premise和SaaS,连接线下数据和线上数据,以最大化数据的价值。   未来,有两种力量会持续提升云端SaaS平台的收入占比: 1. 公有云数据将持续增长,10年以后云端数据也许会超过50%。在那时候,大数据分析厂商的云端SaaS平台的收入占比将随之升高。 2. 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得以大幅改善,数据传输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打造基于云端的纯SaaS平台成为一种可能。这时候企业将第一次有机会把企业级数据仓库构建在公有云,但那时候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存在,混合云成了企业级计算的新常态。   ►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的模式 大数据分析软件公司Palantir是硅谷最具神秘气质的初创企业巨头,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只知道其数据处理软件可用于打击恐怖分子和抓捕金融行业的犯罪分子。Palantir 的联合创始人包括 Peter Thiel 以及风投机构 Formation 8 合伙人 Joe Lonsdale,其早期投资方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旗下的风投公司 In-Q-Tel。   通常,购买Palantir软件的费用在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之间,客户被要求预先支付20%的经费,剩余部分在客户满意后再支付,据说没有一套软件被退回。创始人Alex Karp声称公司是“没有公关,没有销售,没有营销”,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Palantir成为继Uber、小米、Airbnb之后,全球估值第四高的创业公司。7月底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Palantir已经成功融资约4.5亿美元,估值为200亿美元左右。 Palantir选取的模式是On-Premise。   On-Premise并未阻碍Palantir收入的快速增长,更未阻碍Palatir成为硅谷最性感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受到很多一线投资机构的追捧。   另外,个人坚定地认为Palantir内部一定有其云端计划,这一云端计划不会放弃On-Premise,而是Mixed模式。   ►人力资源服务Workday的模式 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Workday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如此新颖的模式和迅速的成长,让行业巨头也为之侧目。但是,Workday的发展道路上并非没有风险。随着公司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增多,Workday还未能扭转亏损的局面。   从技术角度看,Workday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Metadata来定义数据之间的关系。Workday并没有采用包含大量表的关系型数据库,其对象型数据库只有三张表:实例、属性和索引。你很难从这个对象型数据库本身了解其含义。   当Workday的系统启动时,作为系统核心的对象管理服务器(OMS)会读取存在三个主要表中的数据和定义,根据Metadata所规定的关系,将业务呈现给用户。如果要变更产品,只需要修改Metadata以重新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重启应用即可。Workday很酷,连笔者都是他的粉丝,成功上市之后,Workday的市值长期保持在100亿美金左右,拥有大量热爱Workday的股民)。   Workday选取的模式是SaaS。   在很多人心目中,SaaS就像水一样,打开水龙头能能用。有的云计算厂商的口宣传语都是秒级调度计算资源,或者秒级开启SaaS服务。大家猜猜如果一家企业采购了Workday的SaaS HR服务之后,需要等多久就能用上?不是一秒,不是一小时,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甚至不是一个季度,一般是一年以上!基于Workday发明的面向未来的对象型数据库,据说配置一套Workday只需要对各种对象进行拖拽式操作即可,但由于企业服务的逻辑复杂性,过去Workday的上线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有的Case甚至超过两年。   Gartner关于企业服务SaaS模式的研究报告 Gartner关于SaaS模式的研究报告能让大家更加正确地认识SaaS模式。Gartner VP Robert DeSisto表示,市场上对于SaaS模式充斥着许多假设性想法,其中有的想法是正确的,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呼吁企业要谨慎检视SaaS的真实面目,因为有许多客户基于这些错误的假设,便决定部署SaaS方案。   在这份名为“事实检视:五个SaaS最常见的假设”报告中,Gartner提出了五个关于SaaS最常见的假设,供业界作为参考:   1. 关于SaaS较传统就地部署(On-Premise)模式成本较低,Gartner认为,因为不需要高额的资本投资来采购软件或建置基础架构,选用SaaS模式的前两年的确成本较低。但就第三年以后的软件拥有总成本来看,还是On-Premise模式较低。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会计原则将On-Premise软件视为固定资产,可折旧摊提。   2. Gartner亦警告说,部署SaaS的速度也不一定较On-Premise更快。虽然软件厂商报价说30天是标准的建置时间,但事实上,有些软件可能花上数个月的时间。因为随着企业流程与整合度的复杂性增加,部署SaaS与On-Premise软件所需的时间差异会越来越小。   3. 若假设真的会以使用量来计费,那也是错的。Gartner表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被要求签署固定费用的先期合约。   4. 业界同时也低估了SaaS的功能性。一般都认为,SaaS无法与On-Premise应用程序或数据源整合。但事实上,透过批次同步化的方式,先将数据加载SaaS应用程序中,然后再定期更新,或使用网络服务进行实时更新,都是可行的方法。   5. SaaS不是只能符合简单、基本的需求。Gartner表示,SaaS应用程序在Metadata层级是高度客制化的,可透过应用程序平台服务(APaas)的方式来实现,业界也有许多实际建置的范例。不过,对于复杂、端到端企业流程的管理功能来说,SaaS还是有其限制。   当前的On-Premise采购大多被会计原则视为“固定资产”, 而SaaS采购大多会被会计原则视为“服务”。这种混淆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方式,让企业级客户在做选型时很难有最优选。   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将会对On-Premise和SaaS形成统一的会计原则。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将彻底分开。不管是公有云部署还是私有云部署,厂商都可以采用SaaS收费模式计价。   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回归商业本质 如果不考虑目的,单纯地讨论模式没有意义。   有句话说得很好: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一家成功的企业服务厂商会选取正确的模式提供服务,且模式会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不断进化。作为大数据分析服务的厂商,走快半步也许刚好,走快一步就成先驱。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势利导的顺势而为,远好过悲壮搏杀的逆势而为。   还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只要把客户拉上船,数据在我这里客户就跑不了。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有的厂商通过营销手段让客户签单,有的厂商通过免费让客户先上船后买票,都寄希望于用“模式”套牢客户。靠手段只能通行一时不能通行一世,想让客户形成长期依赖不能靠手段。   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服务客户,而让客户的感知非常痛苦,我宁愿客户以最快的方式跑掉,这样才会警醒全公司上下形成反思和快速改进。只有这样,公司才不会如同温水煮青蛙般走向死亡,浑然不觉还乐在其中。   一家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企业,必然选择回归商业本质,那就是创造价值。  
    观点
    2015年12月25日
  • 观点
    Springboard​ :针对千禧一代的职业教育产品,有什么不一样? Springboard 是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在线职业教育公司,团队于近日获得了 9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区别于上一时代的职业教育产品, Springboard 的 CEO 及联合创始人 GautamTambay 认为 Springboard 想要服务的千禧一代在职业生涯中基本上会更换四到五次工作,也就需要通过网络来及时了解行业内甚至其他行业的变化。迄今为止,Springboard 已经培训了 7000 多名学生。 和大多数职业教育产品一样,为了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线的、更加具有实操意义的课程指导,Springboard 也有超过 350 名专业导师,据介绍,这些导师来自亚马逊、Uber以及 McKinney 等一线互联网公司。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 Springboard 的课程主要集中在 UX 设计、商业数据分析等领域,除了专业性的课程之外,Springboard 也推出了职业咨询服务 Digital Marketing Career Track,这也是 Springboard 的特点所在。 在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行业需求匹配后,Springboard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导师,行业导师负责为学生提供除了硬性技能之外的软性素质培训,并进行定期测评和反馈。 团队透露,Springboard 的完课率要比 MOOCs 等其他在线课程高将近10倍,不过,完课率的高低和课程内容属性有一定的关系,毕竟 Springboard 的内容一定是强刚需的。 除了授课外,Springboard 的服务模块中还包括了面试指导。 整体来看,SPringboard 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和36氪多次报道过的职业前教育产品一样,对于千禧一代来说,在技能之外,更想用付费的形式来加快自己找工作的效率,因此,内容之外,服务才是真正的壁垒所在。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7-12-18-springboard-raises-9-5m-to-help-professional-learners-upskil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点
    2017年12月25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