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皮书
    牛客网发布2021秋招白皮书:28%应届生将“新一线城市”定为就业首选 日前,牛客网重磅发布了《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对2021年企业校招趋势、学生侧求职心态,及全年招聘情况做了详尽的分析,勾勒2021全年校招全景图,为来年的校园招聘工作提供参考。   《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的数据源于7689名应届生的问卷填写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们的就业意向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工作生活平衡,“回乡”就业趋势渐浓 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回乡”就业是这届毕业生的又一就业趋势,《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的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今后会回乡就业生活,其中:12%的应届生毕业就会回家乡就业,40%的应届生会在积累经验后再回家乡发展;34%的应届生完全不考虑回乡就业。家乡的工作普遍“压力小”、“工作与生活兼顾”,因此,回乡就业成为部分应届生的选择。   如今,一、二线大城市的发展渐呈饱和趋势,且生活成本正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小镇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之前有了很大进步,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兴行业开始布局下沉市场,打破了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一线城市与小城市间的生活方式差异逐渐缩小,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意愿与倾向。   二、政策好,待遇优,“新一线城市”越来越香 根据《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对学生的调研显示,在没有回乡意向的学生中,43%对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意向尚不明确,28%的应届生将新一线城市定为首选,22%应届生只想去北上广深就业,把新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城市的学生已经超过了想去北上广深工作的学生。 一方面,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码,加大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例如,杭州推行“研究生可直接落户”政策,对来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硕士3万元,且再次提高博士毕业生补贴金额;武汉为毕业生提供购房优惠,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成都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且对毕业生连续三年发放安家补贴……各新一线城市先后推出有较高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新一线城市就业。   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学毕业生将是未来“新一线”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各城市都争先恐后地通过引进人才加速城市的转型升级,从政策端吸引了学生的意向就业城市。 另一方面,新一线城市的薪资不断提高。《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的调研显示,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年薪逐年提高、与一线城市薪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杭州的硕士生薪资已位居全国首位,成都、无锡、南京等城市紧随其后。 薪资是吸引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的首要原因,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薪资差异逐渐缩小,加之生活节奏、房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来到新一线城市就业定居。另一方面,新一线城市的薪资不断提高。《牛客网2021年秋季招聘数据白皮书》的调研显示,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年薪逐年提高、与一线城市薪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杭州的硕士生薪资已位居全国首位,成都、无锡、南京等城市紧随其后。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https://wj.qq.com/s2/9561032/dd35/获取白皮书(电子版)完整版  
    白皮书
    2022年01月24日
  • 白皮书
    重磅 | 《2021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正式发布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人力资源服务业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正迈向新的阶段发展。新时代下,中国企业社保管理现状如何?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9月24日,CESIS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保论坛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举行,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于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带你前瞻探寻社保政策趋势,推动企业社保持续向合规化、数字化迈进!|《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正式发布 连续9年调研企业社保变革趋势 全景展现企业社保发展现状 作为国内领先的薪税保综合服务商,众合云科旗下51社保已连续9年调研发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作为最大的社保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中国企业社保现状研究的深度报告,持续引发媒体争相报道与社会广泛热议。|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   在2021年度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众合云科研究中心针对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了问卷投放,精准触达371575人次,共有4901家中国企业参与调研。在调研受访者中,78.4%受访者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其中45.5%是HR管理级。 |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   基于精准调研反馈,《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通过对不同体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开展定量、定性研究,并结合行业经验、互联网洞察和企业社保发展现状,得出2021年度中国企业社保核心发现。 企业社保合规稳中略降 合规之路仍任重道远 企业社保合规性是判断企业社保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研究中,51社保总结提炼出“企业社保合规三要素”模型,即从参保及时性、险种覆盖面、技术合规性三方面去考察企业社保合规性。   白皮书显示,2021年,企业社保在险种覆盖面、及时性、基数合规方面稳中略降,企业社保合规之路仍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企业社保认知态度日趋成熟。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认为社保“对企业很重要”的企业逐年上升,达到63.4%,越来越多得企业认为社保对公司很重要是福利的重要手段;此外,企业社保第三方外包趋势稳定,社保泛外包率达40.5%,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被更多企业选择。其中66.5%的企业选择了把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放到第一位,超出了成本价格。 | 图表来源于《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   以上数据说明企业在对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看法上越来越成熟,他们选择的第三方服务应该是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成本价格,这也体现了企业整体对社保认知的成熟。 企业劳动用工呈现 多元化、市场化趋势 新经济浪潮翻涌之下,企业用工也经历了新一轮的资源调配。白皮书显示,用工多元化正在成为常态,受访4901家企业中,劳动用工的多元化尝试已经蔚然成风,其中,有46.5%的企业使用过派遣外包员工,29.1%的企业使用过兼职员工,28.1%的企业使用过退休返聘员工。 | 图表来源于《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   此外,白皮书显示约43.9%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进一步新增灵活用工的计划。多元化、市场化的用工模式为企业带来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用工机制灵活、降低人力成本、分散经营风险等优势,但另一方面对企业在社会化效率、合规性要求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 CESIS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保论坛 企业社保数字化进程方兴未艾 多层次综合保障成为大势所趋 从EXCEL手工制表核算到使用ERP或E-HR等人力资源软件工具,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企业HR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白皮书调研显示,已经有25%的企业采用数字化软件工具开展社保缴费核算,比去年的11.6%有大幅提升。| 图表来源于《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   在员工保障方面,除社保外,34%的企业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35%的企业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社保+商保搭配的多层次综合保障模式开始被更多企业选择,以福利视角、员工视角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针对近期企业HR热点关心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国社保已经步入迈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社保扩面全覆盖、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失业保险条例修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等热点趋势需要企业重点关注,转变企业社保发展理念,前置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设计,积极合规推动企业劳动用工体系建设。 | CESIS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保论坛   2021年是一个划时代的纪年,《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用严谨的社会调研记录了社保过往几年的发展史,也为无数企业前瞻探寻新时代社保政策趋势,推动企业社保持续向合规化、数字化迈进。   未来,51社保将继续秉持“精准聚焦、力求真实、直面问题、务实落地”的研究精神,持续向全国HR群体输出专业化知识体系内容,助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向着合规化、标准化、数字化迈进。   想了解更多《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内容解读,10月22日 中国企业社保论坛上海站即将开启,届时,国内知名社保专家、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将详细解读白皮书,更多精彩内容,等您报名参与!  
    白皮书
    2021年10月11日
  • 白皮书
    白皮书调研重磅开启,参与调研有机会获得社保论坛门票! 企业社保是人力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和员工个人,更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谈到社保,那就不得不提《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作为行业领先的薪税保综合服务商对中国企业社保现状做的深度调研报告,51社保一直对社保白皮书保持最高的严谨态度和专业度,在广泛调研、力求真实、精准聚焦的基础上制定白皮书。以企业社保从业者的角度观察社保政策、业务经办以及企业内部设备管理的变革,全景展现中国企业社保现状,真实反映企业HR社保人职业发展状况。 2021年将是白皮书连续发布的第9年!回顾往期的社保白皮书,长这个样子👇👇👇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7》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9》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0》 今年的社保白皮书又来啦!2021年的社保白皮书将在一年一度的HR年度盛宴【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保论坛】上发布,作为送给中国企业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需要您亲自参与,每一册《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系列报告,都是由数十万企业HR和社保从业者共同完成的。我们希望身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你,也加入这个属于你我的“试验场”。我们相信,只有紧随企业的真实声音,才能探测出更准确的社保问题和建议。2020年调研问卷投放针对HR从业群体精准触达195,223人次,同时对4278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和访谈。2021年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为企业社保和相关从业者带来更真实、更务实、更前瞻的数据分析解读,所以需要更多的社保工作者参与调研。 2021年中国企业社保现状调研已开始! 诚挚邀请HR、企业社保负责人参与调研(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每一份调研结果我们都会仔细认真对待,也诚挚感谢您的支持与信赖!我们为所有填写问卷的朋友 准备了以下回馈 👇👇👇回馈1:《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全景展现中国企业社保现状,探讨政策难点,真实反映从业者建言,极具企业社保管理、合规参考价值;《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1》将于9月发布,届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将电子版白皮书发送至您的邮箱。 往期白皮书一览  回馈2:中国企业社保论坛·参与机会中国企业社保现状研究深度解析,准确把握政策发展趋势、抢占制胜先机,获悉人资最新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参与填写调查问卷,将有机会受邀参加大会,现场与业界大拿面对面交流。 往期论坛现场照最后,再次诚恳的邀请大家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填写问卷,一同成为时代发展的践行者。扫描二维码填写调查问卷参与并领取白皮书PS:您所填写每一项真实情况和看法,对于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实务和企业社保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会严格遵守《统计法》规定,对您填写的所有数据严加保密。期待您的参与!
    白皮书
    2021年06月29日
  • 白皮书
    2020年实体行业组织能力白皮书已出炉,快来围观 每一次变局也孕育着新的机会,当能力与机会相遇,成功是必然的。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了部分产业震荡,使得产业发展脚步放缓,但与此同时,“危”中抢“机”成为了主旋律,竞争激烈化促使更多企业审视内在生长力,加速了诸多组织进化的行动。 同比上一年度,本届完成调研的实体行业企业数量增长30%。   与往届同比,实体行业组织能力健康度(Organization Capability Index,简称OCI)持续提升,即使疫情前后,实体行业的组织能力健康度上升幅度有所回落,但整体还是上升趋势。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各种即时挑战扑面而来。在当时情境中,短期的应对策略和中长期发展这两者间,很多企业选择了前者,追求比较快速见效的业务模式或手段。   但从长期大势来看,统筹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是必要的,企业需要回到初心,真正把握核心战略,塑造匹配的组织能力,进行持续性投入。 假如疫情为大家划了同一条起跑线,那么活得更好的卓越企业有哪些方面值得深刻学习?哪些长期主义的坚持在深度地影响着风云变化中的企业成长?又有哪些关键抓手助力企业突破重围?   基于本届调研,我们看到了大时代转折点实体行业的组织能力特点,本文将和你分享基于数据的管理洞察,核心发现包括:   ▲  不进则退 疫情注入更多紧迫性,敏捷、成本、创新成为实体行业业绩影响突出的三项组织能力。 ▲  化危为机 组织能力对企业的成长速度影响显著,战略合适度需加强关注,CEO与高管团队责无旁贷。 ▲  团队制胜 内外部人才循环流动,吸引、培养与保留人才,优秀团队与价值观是核心。 ▲  持续成长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业绩抓手,方向、产品、人才是一致的主题。   在外部环境同样遇到艰难险阻时,强者胜。向内找选项,很多时候,会遇到惊喜。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01. 不进则退|PROFILE 疫情注入更多紧迫性,敏捷、成本、创新成为实体行业业绩影响突出的三项组织能力。 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实体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对更大,尤其是互联网化、数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技术对商业、对产业的颠覆和升级,实体行业启动其业务策略的调整,只是这场公共危机注入了更多的紧迫性。   本届调研数据显示,在实体行业,影响企业业绩最突出的三项组织能力是: ❶  敏捷  能否快速适应外在环境变化? ❷  成本  能否以更低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 ❸  创新  能否激励团队不断创新?   创新,一跃从2019年度的第5位,上升到了第3位。 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是时候去尝试系统性思考,组织需要何种组织能力,保障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❶  敏捷 不是简单等同于“快速”,而是“又快又准”,是一种敏感度。 ►  快速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准确识别客户需求,捕捉机会。 ►  通过不断优化升级的管理手段,有效地调整业务方向、迭代产品、满足客户需要,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❷  成本 历经大浪淘沙,熬过了激烈的环境和竞争,坚持下来的“剩者”便是“胜者”。 ►  通过经营效率、人均效能的不断提升,争取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产品和服务迭代,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  随着价格敏感度的提高,是否能够在承受降价压力时保持同样甚至更高的毛利空间,也是确保企业生存、获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❸  创新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创新是重要的手段,帮助企业具备“应万变”的适应能力。 ►  是支持企业实现敏捷、客户导向、降低成本、提升人效的方法和工具,创新已成为新常态,但并不是每家企业致胜的核心组织能力项。 ►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颠覆在互联网时代屡见不鲜,路径依赖成为致命伤,在敏捷化的竞技场上,迅速适应新规则并进入状态尤为重要。   02. 化危为机|PROFILE 组织能力对企业的成长速度影响显著,战略合适度需加强关注,CEO与高管团队责无旁贷。   组织能力健康度(OCI)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通过对本届调研数据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体行业,组织能力健康度对企业业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企业成长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另一方面,进一步通过区隔度分析,我们在组织能力调研的20个二级维度中,识别出了前五个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环境剧变时,战略是否合适更加关键,往往直接决定了能否走出风暴圈。 2020年对于很多实体行业企业而言,更像是一场危机四伏但也透着希望曙光的迷雾。如何确保企业的方向选择是正确的,是否有足够优秀的团队,以低消耗的方式来敏捷响应环境变化,找到致胜的突破方向。   CEO和高管团队责无旁贷,需要有更长远的战略洞察与规划、凝聚共识、塑造信心、展现定力并切实推动战略执行。   这对高管领导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调研显示,优秀公司与普通公司的差异,高管能力在战略与组织能力维度被反复提及,成为了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 CEO与核心高管团队的“短板”,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03. 团队制胜|PROFILE 内外部人才循环流动,吸引、培养与保留人才,优秀团队与价值观是核心。   在本届调研中,组织升级改善显著。从图表7的数据来看,提升幅度最大的方面包括人才保留、淘汰、人才招聘、文化价值观,Top 3的提升都出现在员工能力维度,幅度超过5%。因为疫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显著改善了内外部人才循环流动。 进一步分析发现,2020年业绩区隔度Top 10题目再一次验证了当外部环境急速变化时,员工能力对企业业绩的重要性: ▲ 2020年区隔业绩的Top 3题目中有2道和员工能力相关,而2019年没有; ▲  而在2019年,“雇主品牌”尚未能进入区隔业绩的Top 10。 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孕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文化,“造血”、“输血”双管齐下,才能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战略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 ❶  经济不景气时很多企业本能地缩减培训开支,短期内有利于运营成本的控制,但长期会影响员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强化。 ❷  经济危机也是培养人才的机遇,只要用心也能找到成本可控且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法,避免经济复苏期到来时,因为缺乏人才或能力而错过了机会窗口。 规划人才培养时,需要注意平衡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速度。 打造制胜团队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找对人。除了加快内部的人才培养速度,还需要到外部招揽优秀的人才。市场上针对中高端人才的抢夺已经是暗潮涌动,所以在本届调研中我们也能看到,雇主品牌已经成为了卓越企业的人才吸引利器。 让优秀的人才留得更久,是下一个问题。在这一点上,通常卓越企业会比普通企业更多关注:   ❶  打造清晰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并做到知行合一。 ❷  人才磁石效应,及时淘汰团队中的不合格员工。 ❸  治理环境的塑造,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 薪酬水平,依然并非是人才保留的最关键区隔因素。而文化价值观和执行,无论是在人才吸引,还是人才保留中,都是重要的抓手。 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优秀人才关注的重点更为多元,企业就需要将多元化手段有机结合,找到优秀人才,给予空间与软硬激励,实现自我驱动,更敏捷、更具执行力地落地战略。 ▲  形成清晰、独特的雇主形象 ▲  重视价值观与优秀团队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作用 ▲  薪酬激励的价值需要被肯定,但不能过度依赖 ▲  必要的人才流动能够带来良性影响,需要注意平衡 ▲  与员工和平分手更有效,理性面对、温和处理 04. 持续成长|PROFILE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业绩抓手,方向、产品、人才是一致的主题。 在本届完成调研的实体企业中,8.2%分布在创业期、57.3%分布在成长期、33.3%分布在成熟期。   伊查克·爱迪斯博士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问题,也有其对应的解决思路。卓越的公司永远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克服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变化中成长。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CEO、管理者、或者组织建设者,需要清醒地面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有效抓到关键性问题,有的放矢,让管理出价值。 通过分析本届调研中不同阶段的卓越企业,寻找获得成功的关键抓手。   创业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Top3: ❶  创始团队能力 创始团队肩负着在激烈竞争中创新商业模式、找到价值蓝海并推动执行的责任,是企业能否顺利从创业期过度到快速成长期的关键。虽然搭建人才“梦之队”越早越好,但也要谨慎做出聘任决定。 ❷  产品敏捷迭代 信息化和个性化时代,用户/客户体验催生产业蓝海。实体行业也需要加强创新技术的应用,准确识别用户/客户需求,围绕用户/客户痛点迭代产品。 ❸  未来发展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在创业期,很多企业倒在了光明前的黑暗中,只有对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下来,才有成功的可能。 成长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Top 3: ❶  雇主品牌 成长期企业遇到大量的人才吸引问题,往往难以针对某个优秀人才来打造“个性化吸引点”,于是需要通过更能体现综合实力的整体雇主品牌形象,特别包含体系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来更广泛地触达目标人才。 ❷  未来发展信心 奔跑中倒下的巨人屡见不鲜。与创始团队不同,大多数在成长期加盟的优秀人才,看重的是持续成长,如何跑得“又快又稳”,是否坚信自己有能力在好的赛道上跑得比对手更快更好,并为之奋斗,非常关键。 ❸  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 销售额在增长、员工规模在扩张,成长期公司不仅活下来了,而且似乎越来越规模化。这时需要特别关注,营业额的增长不一定等同于盈利。跑马圈地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获利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成长。 成熟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Top 3: ❶  高管能力 随着企业进入成熟期,管理改进带来的价值更为凸显,对CEO和核心高管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场敏锐度和与时俱进的大局观,对业务方向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引导,对体系化组织能力的建设,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 ❷  雇主品牌   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打造雇主品牌的能力同样重要,需要通过整体雇主品牌形象吸引多元化的人才,打造多元化团队,破除以往经验上的局限,并注重将雇主品牌的价值主张嵌入到各个流程的优化中。   ❸  赛道优势 打造强有力的成长性,是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业绩表现优秀的成熟企业,在注重方向选择的同时,也在持续性地完善加固自身的竞争壁垒,并积极寻找第二条S曲线,建立下一代增长。 虽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企业,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离不开方向、产品、人才这三个关键词,这与本届调研中实体行业整体呈现的结果也相呼应。   湊湊餐饮CEO张振纬谈到,组织能力建设贯穿了湊湊整个创业及快速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转换组织建设的重点和策略: ►   0-1活下去:打磨产品过程中抓取前期用户者与消费者高频互动,快速迭代产品。 ►  1-10 放量:验证在不同区域扩张过程中商业模式、组织方面的适配性,快速调整。 ►  10-100 系统化作战:重视系统和运作效率,建立神经系统,确保可控,支持未来战略实施。 VUCA世界在新冠危机后,会在全球开启新模式。同样在国内市场,中国政府会继续推进经济转型,所倡导的“双循环”概念也将逐步具体化落实,我们必然会看到更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新兴领域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变化是必然的。面对如此的基本环境,企业如何突破组织管理的瓶颈,打造核心关键能力,成为了今天的主题。 组织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只有CEO、业务高管、人力资源团队共同努力与坚持,上下同欲、人尽其才,打造优秀的组织与人才管理机制,才有获得资源的效率与结果的优化,确保战略落地。 在变化的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掉队者。
    白皮书
    2021年04月14日
  • 白皮书
    【参与调研,更懂薪酬】2020年市场薪酬白皮书限时发送! 你的年终总结,写好了么? 经历特别的2020年,也许你需要正确打开2021的“指南”。  薪智《2020市场薪酬白皮书》重磅发布,涵盖——  数据分析丨覆盖8大行业,1100多家企业 宏观解读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内经济走势 微观洞察丨5个维度呈现人力资源的变化 案例分享丨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定制调薪解决方案 决策支持丨为后疫情时代的薪酬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2021年1月31日之前,参与调研,即可获得:1.《2020年市场薪酬白皮书》1份; 2. 基于此次问卷数据的调研分析报告1份; 3. 定制薪酬报告6.6折(原价12000元)限时优惠(2021年1月31日前)。  疫情影响下的机遇与挑战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众多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但,另一方面,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激发市场孕育新的需求。 面对挑战,不少企业选择开源节流,但随之而来的紧缩对于激励员工、拓展业务造成影响。市场需求与企业决策产生矛盾。 与此同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型生产方式诞生,企业亟需吸纳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   如何定位2021风向标 □ 如何在降本增效,吸纳、保留人才之间找到最优解?□ 2021是继续开源节流还是蓄势待发,全力扩展?薪智《2020年度薪酬白皮书》以行业的涨薪率、跳槽离职率、主动离职率、年终奖涨幅以及热门岗位为基准,比对2020年疫情爆发期与后疫情时代,市场行情对于人力资源产生的不同影响。据白皮书数据显示,疫情对行业涨薪率的影响更为直接,前两个季度市场涨薪率触底至3.58%和4.91%,三季度随着疫情缓解,回升至5.53%,四季度回归正常水平9.29%。国内市场在国际格局的衍变中逆势反弹,释放信号——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加持下,将获得新的机遇,但HR仍需在控制人力成本和保留核心人才方面,保持理性。 白皮书指出,2020年,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呈现不同的趋势,HR在制作年度人力资源总结和预算时,需要因地制宜,提前进行市场调研。   参与调研获取年度白皮书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2021年企业薪酬福利规划调研》,了解、发掘需求,把握趋势,加入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更多企业和人成为影响行业人力资源变化的新势能。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 马上参与调研https://jinshuju.net/f/S9tks6?x_field_1=hrtech     易路薪智承诺对您的信息和数据严格保密,仅用于本次调研使用,请您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填写。 若填写中遇到任何问题,可拨打薪智顾问电话 (400-101-9080),为您提供支持。 关注薪智 薪智专注于薪酬,是易路自主创新的智能大数据平台,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运用AI+大数据技术,构建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aaS平台。截至目前,薪智已拥有1亿8千万薪酬数据样本,支持2653个基准职位数据实时更新,可对标108个细分行业,一键生成企业薪酬报告,协助企业快速完成薪酬体系的设计,从而达成吸引、激励、保留人才的目标。2020年,薪智成为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韦莱韬悦的战略合作伙伴。
    白皮书
    2021年01月04日
  • 白皮书
    【下载】薪智发布2020上半年市场薪酬白皮书【限时下载】 2020年上半年可谓「多事之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些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也有一些行业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经历了被疫情影响严重的上半年,下半年薪酬趋势将如何变化,「薪智」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薪酬数据库,最新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市场薪酬白皮书」全行业、全地域给大家提供实时薪酬数据参考依据。本次发布的白皮书覆盖了: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医药、消费品、教育、制造、传媒八大行业的涨薪率及热门职位TOP5的薪酬数据几个维度为大家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及解读。研究完报告,你可以发现疫情后哪个行业的涨薪率最高?8大行业热门职位薪酬有哪些变化?制药、快消、在线教育在疫情下如何表现?  从数据上看,因疫情影响,很多公司今年上半年没有涨薪动作,全样本的数据又呈现了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有调薪动作受冲击比较轻的公司是相对稳定的。统计全样本会使数据缺少准确度,而仅统计有薪酬调整的公司又缺失代表性,因此我们将两组数据都分别呈现出来,方便大家参考和分析。 城市差异系数超一线聚焦效应更加明显,二三线城市竞争力下跌;新一线城市发力,杭州、重庆增长明显;大湾区、江浙沪区域性表现好。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唯一是办公场所变化导致很多研发进度下降,软件外包行业损失比较大,但是线上平台凭借疫情期间大家不出门直接在家的流量推动,异常繁荣。一季度各大社交娱乐平台的流量都高于往年同期,游戏、O2O、电商服务类,增长迅猛。 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互联网公司,比如软件外包、云计算等,受疫情影响研发进度严重拖后,另外O2O、游戏、社交平台等子行业受疫情隔离推动高速增长,由于公司全力以赴应对突然的需求量增长,也没有来得及在上半年修改调薪计划。因此全样本数据看起来很严峻,但总体来说,互联网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受黑天鹅恐慌及未来经济预期不明影响,损失很大,二季度疫情出现拐点,经济开始向好,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增长迅猛,移动支付业务受到电商爆发的推动,月活激增。金融行业的理财业务销售情况也比同期更好,保险销量激增,传统保险公司线下业务几乎停滞,线上平台逐渐成为大家主要购买渠道,整个金融行业迅速恢复。金融行业受疫情冲击的时间长度是所有行业中最短的。当疫情出现拐点,预期向好时金融行业就开始快速恢复活力。加之各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金融、货币政策,金融行业会相对受益。金融全行业出现比较惨淡情况的原因是:面对疫情,大部分公司选择了临时暂停调薪计划,不过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调薪计划会逐步重启。以上选取了白皮书中部分行业涨薪率的数据,想要了解更多行业的上半年薪酬状况及趋势分析,可以关注公众号,点击下图获取下载地址。  
    白皮书
    2020年07月12日
  • 白皮书
    (长篇报告)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解读世界顶级AI牛人的秘密 人工智能竞争以顶级人才为根本。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AI技术对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科技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I技术的研发,落地与推广离不开各领域顶级人才的通力协作。在推动AI产业从兴起进入快速发展的历程中,AI顶级人才的领军作用尤为重要,他们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上至发达国家政府,下至科技巨头AI创业公司,无不将AI视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战略。能够引领AI发展的顶级人才,环顾全球,尚不足千人,自然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能够引领AI发展的顶级人才,环顾全球,尚不足千人,自然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然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分布极不平衡,全球AI领域人才约30万,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 其中,高校领域约10万人,产业界约20万人。 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 每年毕业AI领域的学生约2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极其不平衡的形势下招募团队,大公司比小公司有优势,国际巨头公司比大公司有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国家比国际巨头还有力量。 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质量都要远超其他国家,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是仍然不能立即改变我国AI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对此,我国应从政府,企业,高校,协会多种途径实现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篇:美国主导下的全球AI人才发展现状 第1章 全球AI人才发展概况 当前,上至发达国家政府,跨国互联网巨头,下至研究机构、AI创业公司,无不将AI视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战略,并预期AI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在国家战略布局方面,许多国家均有战略部署。其中,美国、中国、英国和日本各有特色。美国布局完备,领先各国一大步;中国则聚焦战略发力,积极扩充人才规模;英国则稳步推进,力求争先;而日本希冀通过机器人战略,打造超智能社会5.0。 ▌ 1.1 四国AI战略布局对比 美国在AI战略方面布局完备,体现了高度的战略前瞻性,领先各国一大步。 首先,美国从顶层设计入手,规划了比较完备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其次,美国政府设立专职负责机构,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再次,美国在AI人才方面举措超前,构建了完备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 中国提出AI发展规划,谋求成为世界中心。中国政府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英国要成为最适合发展和部署AI的国家。英国在人工智能道德标准及政府监管研究领域一直表现积极, 英国政府2013年就将人工智能列为八项伟大的科技计划。2017年10月15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报告《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目标是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发展和部署人工智能的国家。 日本推行机器人战略,提出超智能社会5.0(略)。 ▌ 1.2 全球AI高等教育对比 科技的发展核心之一在于研发人才的数量和水平,而这一条件取决于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教育系统。完善系统的教育体系能够为科技发展强力续航,提供源源不断,规模庞大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 目前,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AI领域的人才数量约有10万人。其中,有6000多名AI领域的学者,以及7万余名AI相关专业在读硕博研究生以及其他。每年AI相关领域硕博毕业生约2万名。 在这367所高校中,美国拥有168所,占据全球的45.7%,独占鳌头,加拿大、中国、印度、英国位于第二梯队。 人工智能领域学术能力排在世界前20的学校中,美国占据14所;排名的前八个席位都为美国所占据。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帮助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而其他国家,在学术能力上与美国差距巨大,如何发展AI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高校AI专业设置:国内高校的AI起步较晚 第二,国外高校AI专业招生:关注理科素质,综合评判 第三,国外高校AI课程设置:计算机科学是基础 ▌ 1.3 全球AI产业人才分布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产业人才约20万人,大部分分布在各国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中。 从国别来看,AI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中。 以在初创企业工作的AI人才为例来看。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共计2617家。美国占据1078家居首,中国以592家企业排名第二,其后分别是英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 其中,美国1078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约有78700名员工,中国592家公司中约有39200位员工,只有美国的50%。 美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主要以1-10人和10-50人的团队为主,这种小型团队共759个,占据全美的70.41%,是美国AI初创公司的主力军;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主要是10-50人的团队,总量384个,占据全国的64.86%。可以说,美国的小型创业团队规模比中国小。在需要同等技术的情况下,美国团队的平均能力和可创造价值高于中国团队。 由于AI产业大量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掌握在科技巨头企业手里,因而引领AI产业发展的人才,除了高校,很多也聚集在科技巨头中。 在AI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技巨头内部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例如,专门设立AI研发团队,传统研究院也正向AI研究院转型,面向产品和技术应用项目的团队不断涌现。 各巨头还将挖掘AI人才的触手伸向了国外。例如拥有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AI研究重镇的加拿大,吸引了大量AI人才聚集,因此,谷歌、微软和Facebook先后在加拿大成立了AI实验室或办事处。  第二篇:全球AI顶级人才全景图 据估算,目前,全球AI研究及直接从业者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校、AI新兴企业、科技巨头以及其他领域。其中,高校约10万人,产业界约20万人。 从这30万人中,我们筛选出其中各领域顶尖人才近千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后,筛选出有代表意义的人才进行了“画像”,包括:学术领域204人,领先企业81人,科技巨头50人,投资人24人。 第2章 四大领域顶级人物画像   ▌2.1 学术领域:顶级学者画像 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他们自2006年至今,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过30篇以上论文,以及其他指标。 从统计来看,这些学者分布于全球4个大洲12个国家的53所高校,其中位于美国的学者最多,占总数的63%。 其中,有35位华人,占总数的17.2%,他们之中又有12位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 就研究领域而言,这204位学者有的研究偏底层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也有的研究与现实应用更为贴近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方向。 2.1.1年龄:活跃学者以中青年为主 对比研究各领域学者年龄可知,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这四个领域学者年龄差距不大,而研究机器人的学者年龄偏大。 2.1.2性别:女性比例极低 在学者性别方面,男性学者在AI领域占比远超女性学者,男女学者比例约为7:1。女性学者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 虽然女性占比较少,但所取得的成就却巾帼不让须眉。例如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主任Daniela Rus,在机器人领域尤其是自动驾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2.1.3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美(略) 地区分布上,学者主要分散在北美、欧洲、中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 2.1.4教育经历:学者们多毕业于CS四大名校 统计学者的毕业学校,发现他们100%都拥有博士学位,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毕业于美国高校。其中从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这CS四大名校学走出的学者比较集中。 2.1.5专业背景:98%的学者拥有CS或EE博士学位(略) 2.1.6学界与业界:学界业界联系紧密   在AI的细分领域中,学者人数最多的领域是机器学习,其次是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总体而言,学者越来越多地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学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服务于企业,为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更贴近产业的贡献。在其中,有52名学者在企业界担当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等职位,有17名学者创办过自己的公司。可见人工智能领域学界和企业界联系紧密。 ▌2.2 领先企业:顶级企业家画像 领先企业的数量和体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出发,我们筛选出49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作为分析主体,包括两家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部分被巨头收购的AI创业公司和人工智能转型公司。他们的融资额均在一亿美元以上。 这些带领公司构成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金字塔尖的企业级画像如何?   2.2.1全球超过一半领先企业诞生在美国   美国拥有领先企业数量位居第一,共有26家,占据总量的53%; 中国位居第二,拥有12家,占据总量的24%。总体来看,中美两国处于发展的第一梯队,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   2.2.2 创业场上80后独领风骚 顶级企业家的年龄相对年轻。约50%的企业家年龄不超过40岁,其勇气和魄力可见一斑。44%的人年龄分布在40岁到60岁,只有不到6%的全球领先企业创始人年龄在60岁以上。 2.2.3国籍:中美企业家数量最多,美国优势明显 从企业家的国家分布来看,81位企业家中拥有美国国籍的有43位,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国籍的有17位,位于第二,英国有6位,位于第三。华人数量一共20位,约占总人数的1/4,华人在AI全球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2.4 高知云集,超过2/3的硕博占比(简) ▌2.3 科技巨头:顶级实验室负责人画像 科技巨头公司的研发团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从全球十大科技巨头中,统计了21个实验室,总计50位负责人。他们中超过90%的人拥有博士学历,男性为主占据总体90%,并且74%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 2.3.1 AI巨头研发团队(略) 在收录人才水准在一定标准线之上的情况下,企业搜集的研发人才越多,研发能力就越强。 数据说明:以上仅为估算值 2.3.2 AI研发团队负责人画像 ✦ 男性占绝对优势,60后和70后是主力军 巨头企业AI技术负责人中男性以90%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且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生的人为主力军(分别占36%和38%)。这不难理解,60后和70后在38-57岁之间,正当创造力和经验合力最好的年龄;而50后的资深人士渐渐退出工作一线; 80后年轻人才因欠缺团队管理经验而领导力不足。 ✦ 中国人和美国人居多,英国人、印度人、法国人也不少 按出生地统计,巨头AI团队负责人的主要出生国家为中国(32%)和美国(26%),两国人数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另外,英国人(8%)、印度人(8%)、法国人(6%)的占比也显著高于其它国家。 但美国对AI人才的吸引力远高于中国。在中国工作的AI团队负责人的出生地全部为中国;而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却为数不少。 ▌2.4 投资人 2.4.1 富有远见的投资机构 截至2017年,全球AI领域投资规模前13名的投资机构均由中美两国独占,其中中方占有4家投资机构,占总量的30.77%,美方占有9家投资机构,占总量的69.23%。单从投资机构数量上来看,美国投资界对AI领域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越中国,显示其更加看好AI领域的发展前景。 AI领域投资规模前三名分别是IDG资本、创新工场、AME Cloud,其中IDG资本在AI领域的投资规模占到各个机构投资总额的25.6%。 2.4.2 投资人画像:(简) 从投资人国籍分布来看,24位投资人中美国国籍的有14位,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国籍的有8位,位于第二;印度与马来西亚各有1位,并列第三。华人数量一共9位,占总人数的37.5%,华人在AI投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I领域投资人大部分为男性,24位投资人中仅有2位为女性,男性在AI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 ▌2.5 本节数据来源及补充说明(略) 第三篇:中国AI人才市场为何一将难求 2017中国AI人才供求研究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我国AI人才以80后作为主力军,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人才需求量也以这些城市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592家公司中约有39200位员工,而中国对于AI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但国内AI领域人才供应量却很少,人才严重短缺,中小企业招聘更加困难。 此外,企业对于AI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硕士成为最低门槛,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专业以计算机、数学、物理为主。 第3章 AI人才需求现状 ▌3.1  供不应求,人才需求爆炸式增长 ▌3.2  京沪浙粤,北京需求呼声最高(略) ▌3.3  马太效应,中小企业数量多而需求小 ▌3.4  企业重学历,大专学历仅占1.1% 第4章 AI人才供应现状 ▌4.1  供应飙升,缺人现象却更加严重(简) 保守估计,截止到2017年10月,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而且,由于合格AI人才培养所需时间远高于一般IT人才,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填补。   ▌4.2  学历分布,本科硕士为主(简) ▌4.3  谁有优势?双一流大学占九成(简) 此外,海外留学生也成为补给国内AI人才的重要一环。 从留学国家来看,人才分布高度集中,前五国留学生占到了总数的八成,依次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其中仅美英两国占比就接近六成。 第四篇:中国AI企业如何拼抢AI人才? 第5章 对企业招聘的影响:高价求才 (简) ▌5.1  平均月薪2.58万,招聘薪资水涨船高 过去3年中,AI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 到2017年,人工智能岗位平均招聘薪资已达2.58万元,远高于一般技术类岗位。 从薪资分布上看,近八成岗位招聘薪资超过2万元,五成职位招聘薪资突破3万元,还有1.9%的企业更是开出5万元以上月薪吸引顶级人才,而标注的月薪还只是薪酬福利的一部分。 我们注意到,几乎50%人工智能岗位的职位描述上会提到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部分巨头更是会将解决户口作为吸引牛人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为争抢优秀人才倾其所有已成为所有AI公司正在做的同一件事情。 除了高昂的起薪外,AI人才薪资成长率也极为可观。数据显示,AI人才前5年的薪资复合增长率达到16.9%,远高于其他互联网职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AI人才月薪普遍在4万元以上,部分核心岗位人才,前3年薪资增幅更是突破25%。利用高薪资涨幅锁住AI人才,降低流失率已是业内的一个普遍做法。 ▌5.2  高层亲自出动,争抢人才白热化 (略) ▌5.3  主动降低门槛:老鸟渐少新兵吃香 AI人才需求激增,合适牛人数量稀少,迫使企业不断降低工作经验门槛,甚至不惜从零培养人才。 数据显示,近2年,企业对AI人才工作经验要求不断下降。 2017年,有30.4%的AI职位工作经验要求为三年或以下,较2016年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一年以内的实习生占比已达6.0%。较2016年提升4个百分点。 特别是创业公司,由于在抢人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劣势,更倾向降低门槛来增加应聘该岗位的人才数量。 第6章  对人才应聘的影响:待价而沽 ▌6.1  平均期望薪酬何以低于平均招聘薪资 ▌6.2  语音识别、机器人领域大受追捧(略) ▌6.3  大厂有魅力,价低也要去 注:公司规模是指企业的整体规模,并非研发人员数量   ▌6.4  AI人才如何胜出?掌握复合技能 我们观察到,AI人才掌握的技能宽度和深度均在逐渐提高。2017年求职的人工智能人才中,有68%的人掌握至少3种技能,较201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目前简历中最常出现的技能包括spark、深度学习、算法研究、Hadoop,Python等。 第7章 AI对工作岗位的冲击与机遇   ▌7.1  冲击:低技能职位难以为继 近些年来,在云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数据驱动能力渐强的作用下,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很多行业原有的生态环境,也搅乱了低端劳动市场人才结构,大批简单、重复性和标准化程度高的工种,面临被首先淘汰的命运。根据目前职位发展现状,我们列举了一些已从数据层面上反应出来正受人工智能冲击的职位。 7.1.1 录入员、速记员、文字秘书负增长 随着语音和图像识别精准度的飞速提升,人工智能在文本录入领域的发挥空间愈发广阔,留给录入员、速记员的工作机会及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7.1.2 翻译人才即将负增长 7.1.3 仓储管理出现36%的降幅 7.1.4 客服2017年首次呈现负增长 ▌7.2 革新:高技能的新职位爆发式增长 ▌7.3 热潮:大批技术人才转战AI 第8章 AI人才未来发展预测 (略) 第五篇:中国之路怎么走? AI人才严重短缺。中国尤其短缺。中国未来的AI人才队伍如何建设,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不光需要依靠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规模上的持续投入,还应该加大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在算法和算力领域,只有投入更多的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才会获得更多的智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国家可以从政府、企业、高校、协会四条路径实现该目标。 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扶持,具体措施包括增加高校招生、吸引归国高端人才、政策倾斜、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企业则应把握产业大趋势,结合自身情况,找准发展方向,实施校企AI人才联合培养,建立长期人才储备,此外,企业可以开展企业公开课,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高校方面则应推动高校开放政策的实施,拥抱企业、提高AI科研经费,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协会应当促进协会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完善交流平台,形成成果转化体系。 第9章 中国AI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讨 (简) ▌9.1 政府层面 2017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基于上述目标,有如下路径可供探讨。 9.1.1 增设人工智能一级学科,提高新生人才数量 人工智能的竞争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但我国目前人工智能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基础理论成果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所以,人才是我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要增加人工智能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高校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9.1.2 吸引归国高端人才,AI千人计划刻不容缓 国外引进人才方面,一是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二是引进优秀青年人才。通过特殊政策、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千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带回国外先进技术,促使中国产业技术突破。同时可以通过薪酬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高校引进人工智能人才。 9.1.3 给予人工智能产业适当政策倾斜 发展企业方面,需要国家给予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例如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传统企业例如家电家具产业向人工智能产业升级;针对行业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开放,合作成立国家实验室等。 ▌9.2 企业层面 9.2.1 把握产业大趋势,找准发展方向 企业应该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向,再和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结合自身优势,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企业还可以通过参加人工智能业界的交流会来获取业界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可以去美国硅谷等人工智能企业集中的地区取经。 9.2.2 联合高校培养AI人才,建立长期人才储备 校企合作是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巨大缺口的重要方式,企业在业界的积累将为人才培养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和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案,参与学校实验室与配套环境的搭建,在供给一定数据的同时,发布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与教授尝试去联合解决,在业界经验有机融入到学校中去同时,也提供学术为产业贡献的机会。 9.2.3 开展企业公开课,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巨头企业可以尝试开展企业公开课,向中小企业传递前沿理念和企业布局,担任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启蒙导师。在传播产品,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形象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进步。 ▌9.3 高校层面 9.3.1 推动高校开放政策实施,拥抱企业 学术要走出象牙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9.3.2 提高AI科研经费,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科研经费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的影响不言而喻,提高AI科研经费可以支持成立更多项目组和课题组,让更多的教授和学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促进科研成果的诞生和量产。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专业应该大力加强和其他专业的联系,发展交叉学科。在不同知识体系和数据背景下,发现新东西,提出新思路,发觉新方法。利用人工智能的学习、筛查等能力帮助传统学科焕发新生。 ▌9.4 协会层面(略) 结语:人工智能是机遇还是威胁
    白皮书
    2017年12月03日
  • 白皮书
    2015年云计算产业白皮书 云计算正在成为IT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2014年,全球IT公司纷纷向云计算转型,带来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预测2015年,云计算市场将呈现出混合云成为云服务业态的重要方向,企业级的移动云应用将持续升温,智慧城市和工业等重点行业应用成为云计算重要市场,垂直行业的云应用取得突破等四大热点。展望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高速增长,产业格局迎来洗牌阶段,云计算企业全球影响力将扩大。 2010-201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示意图(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Gratner,2015.2 2012-2014年我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赛迪研究院,2015.3 市场规模增长 创新创业应用成为亮点 云计算正在成为IT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全球IT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趋势,纷纷向云计算转型,也带来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2014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528亿美元,增长17%。   2014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68亿元。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上下游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   2014年,云计算产业的应用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政务领域应用率先开展,有力推动了政府管理模式改革。2014年,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海南、浙江、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宁夏、新疆、甘肃、广东、吉林、天津等12个省份利用阿里云“飞天”云计算核心自主技术,搭建政务、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商化、无线化和智慧化。国家药监总局与阿里云合作,实现了对境内每盒药品从生产、批发到配送、零售各个环节所有信息的完整记录与实时监管,药品流通效率极大提高。   二是传统行业应用日益增多,加快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云计算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愈加深化,有效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海尔、创维、金立等传统制造企业依托云服务创新推出消费者对企业(C2B)的商业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迈进,实现了由硬件制造商向“制造+服务”提供商的升级。传统电器销售商苏宁电器加速向基于云计算的零售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转型。众安保险在阿里云的支持下,用低成本高灵活性的信息技术能力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创造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形态。   三是创新创业应用成为亮点,带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2014年,云计算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方面取得众多成绩,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云计算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基础平台。百度云平台已汇聚超过50万个中小企业及开发者用户,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累计为用户节约成本超过20亿元。腾讯云开放平台已有超过60万户开发者注册,分成收入突破10亿元。   云计算企业拥抱开源软件 SaaS服务成为创新热点 2014年,云计算的重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云计算企业纷纷拥抱开源软件。开源软件正在成为推动云计算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包括华为、华胜天成在内,越来越多的云服务企业和用户开始使用开源云平台,并且参与开源云平台的建设。目前,华为已经成为OpenStack论坛的金牌会员,围绕OpenStack构建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研发人员超过500人。华胜天成则推出中国首家OpenStack服务中心。   二是健康、教育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热点。2014年,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都进入教育云领域。   三是IaaS仍是企业级云服务创新重点。节省高昂的IT投入费用、提高IT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企业使用云计算的主要目的,也是近两年云服务厂商提供企业级云服务的方向。目前,受限于市场普及程度和企业信息程度,企业级SaaS服务进展缓慢。2014年,企业级云服务的多数进展依然集中在云主机、云存储、网络服务等IaaS层服务。   2015年混合云将成重要方向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预测2015年,云计算市场将呈现四大热点:一是混合云将成为云服务业态的重要方向。混合云模式可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点融于一体。众多大型企业需要私有云和公有云对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自由切换,将对混合云架构产生巨大需求。   二是企业级的移动云应用将持续升温。企业物理边界的逐渐模糊及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使得移动办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表示将在Saas层面增加预算投入,而移动云办公领域将成为优先考虑的项目之一。   三是智慧城市和工业等重点行业应用将成为云计算重要市场。各城市正普遍把智慧城市和民生应用领域的应用当作抓手,大力发展政务云、城市云和教育云、医疗云等,上马一系列相关项目。物流、教育、旅游、医疗等行业的行业云平台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迅速兴起,面向工业领域的“工业云”也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   四是垂直行业的云应用将取得突破。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智能化以及真实、有效地获取用户数据,提供更为细分、垂直的云计算服务。尤其在智能家居领域,云计算将与家居产品相结合,成为2015年个人服务领域的亮点。   2015年,我国云计算的发展展望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利好政策将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增速超过30%。云计算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了上下游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   二是产业格局迎来洗牌阶段。2014年,云计算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融资、合作等手段构建自己的产业体系或生态圈,以增强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弥补产业短板,与合作伙伴一起构筑强大的竞争优势。未来几年,云计算产业有望形成若干个类似于Wintel体系的稳固合作体系,在此之前,市场将处于激烈的洗牌阶段。   三是我国云计算企业全球影响力将扩大。通过在云计算领域的大量投入、积极研发,我国公有云服务企业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这样的优势,大型云服务企业正在吹响进军海外市场的号角。阿里云在美国和香港数据中心进入商用阶段,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未来,我国企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同亚马逊、IBM这些国际巨头一同竞争。    
    白皮书
    2015年05月25日
  • 白皮书
    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白皮书 来源:百度
    白皮书
    2015年01月19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