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在线教育App创业泡沫涌现,回归个性化教育本质才是长久之计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王新喜 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浓缩观点 目前K12领域正处在资本不断涌入的烧钱大潮之中,泡沫正在涌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活下来的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平台,这类平台可将技术与平台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线下闭环驱动在线教育回归人性化的教育本质。 目前在线教育火热趋势难挡。根据第三方相关机构统计,仅仅2014年,就有600个在线教育的创业项目正在进行中。在线教育概念也被热炒,在线教育市场也呈现了资本热。 与此同时,类似于问作业、学习宝、猿题库、魔方格、易题库等各种在线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根据App Store的数据统计,教育类App在2014年底已超过7万个,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占据应用类型排名榜单的第二位,比例已超过10%。但这类软件真的可以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个性化教育吗?   教育类APP快速增长,彰显资本浮躁,盈利模式成难题 相对来说,在线教育软件相对传统教育有它本身的优势。比如通过充实题库内容,拥有教学大纲体系下完整的知识框架与标准的编辑模板,可结构化的呈现内容,变换丰富多样的内容展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让用户直观快速的完成知识学习,有UCG沉淀机制。在线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差异化与信息不对称。 教育类APP快速增长的背后,彰显出资本与行业的浮躁。浮躁背后,当然是也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的中学生就有近1亿人,相关的教辅出版和培训市场价值3000亿元,是一个需求庞大的潜在市场,但在线教育市场的新玩家在不断增多,狼多肉少,必须要有杀手锏。因此,目前教育免费已开始成为一张颇有噱头的牌。这些软件平台以免费习题为招聘来吸引更多中学生,抢食市场份额。 但问题来了,免费战略抢市场之后的盈利模式则成为难题?要知道,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的慕课教育几乎也没有盈利,有业界人士认为,可结合出版社、卖货的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关系来获利。但这种盈利模式更多立足于想象,而不是现实。   在线教育APP更多是单向机械灌输,不等于个性化教育 另外,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中的教育学习APP,更多的只是针对自主学习者的,学生根据自己想要的节奏来学习,如拓词,猿题库、学霸君等,更像是学习任务的提醒者和记录者。这类在线教育软件的核心是专注软件本身,即通过不断充实题库并通过搜索技术为题库引流,不少在线教育类软件认定题库是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商业模式也要围绕题库来进行,因此大力充实题库,进而可以给学生不断推送习题改善巩固,而有些软件则可以通过手机拍下某一道题目即可以从海量题库中搜到相应的答案。 但也有学生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这类APP毕竟软件,只是一种单向的机械灌输,如果你在某一方面错得多,它就会多推这方面的题帮你改善和巩固。”而这类APP缺乏线下辅导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完整的梳理以及打通思维知识上的逻辑关联。说到底这类在线教育软件的核心主打机器搜索与识别,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用户部分需求,但却并没有与学生做到近距离接触,没有延伸到线下构建一种良性教育体系闭环。 另外,从目前的K12领域的在线教育APP属性来看,更多的只是对于线下模式内容、资源照搬到线上,以题海战术来应对学生的应试需求,不少在线教育软件都步入了一个歧路:即过于只是片面强调需求而忽略了人性,软件成为一个出题机器,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它并不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线下师资尤其重要,线下个性化辅导连接线上学生需求 而个性化教育中教师身份的参与至关重要,教师通过APP数据分析收集学生的学习优势与劣势,线下提供学习方法。而孤立的在线教育并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打通线下是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在线教育O2O的本质是线上做平台与中介,家长在线上找到老师,老师线下教学,实现需求对接,打破传统培训结构的第三方去中心化。现在的在线教育市场环境中,大家看重的解决方案,却唯独缺少一种人性化的成长体系。 前面提到,在线教育让所有知识领域的基础内容都可以免费而无差别的获得,但可以依赖增值服务来对差异化、核心的内容进行收费。它应该体现在线下个性化辅导、定制需求等环节。就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所说的,线上教育的未来可能的盈利点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家长、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   在线教育需要线下因材施教匹配个性化成长路径,回归教育本质 我们看到,创立于2013年1月的英国知名在线家教服务网站MyTutorWeb所确定的个性化的在线教育服务模式就是:所有的在线课程都是一对一,并且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这与国内所说的“因材施教”,确定个性化成长路径是契合的。 对应到国内,学大教育的模式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和辅导需求量身匹配辅导小组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与单纯的教育类APP相比,学大教育将线下教辅与线上e学大平台的应用结合,即打通线上线下,通过线上应用的系统分析能力,形成对用户的行为和能力数据分析,线下的老师便可以基于用户行为与学习数据梳理出个人成长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教育体系。因此,优质的线下核心师资资源成为闭环的核心,而盈利部分也由此而来。 根据学大教育CEO金鑫的观点,在线教育应该用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学大在此战略目标下建设“校外自建”和“校内共建”两大生态系统。前一个系统以课辅行业为核心,在学大内部实消费者用户的更多选择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后一个系统以全日制学校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教育服务。 说到底,在线教育O2O不仅需要解决用户的痛点,消除用户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差异与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具备将有限的优秀的师资最大程度利用起来的平台,赋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性,盈利模式也因此水到渠成。教育类O2O的本质都是需要扎根线下,并顺势依托线下资源优势反向打通倒逼线上链条。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说到底,做教育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必须首先回到“教育”的本质,因为传统教育的转身与变革如同戴上脚镣起舞,有太多弊端要除。但并不是说,做一个在线教育软件就能实现了。 在线教育需要做的是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打破教育的边界。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目前K12领域正处在资本不断涌入的烧钱大潮之中,泡沫正在涌现,而目前移动互联网App也迎来死亡潮,浮躁的表象下可能会有大量在线教育App被淘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活下来的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平台,这类平台可将技术与平台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线下闭环驱动在线教育回归人性化的教育本质。
    观点
    2015年04月28日
  • 观点
    2014年Q4全球云IT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80亿美元 增长14.4% 近日,据知名数据调研机构IDC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14年第四季度(2014Q4),整体的云计算相关IT基础设施支出(在服务器、磁盘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等方面)同比增长了14.4%,金额达到了80亿美元,大约占到全部IT基础设施支出的30%。私有云基础设施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3%,达到了29亿美元,而公共云基础设施开支则增长至5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高出12.3%。   2014年第四季度,前5位云IT基础设施企业收益排名(单位:十亿美元) 对于2014年全年来说,云IT基础设施的支出总金额为264亿美元,较去年增长达18.7%。其中,私有云方面的支出较去年增长20.7%,但仍不到100亿美元,而公共云方面的支出达到16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17.5%。   2014全年度,前5位云IT基础设施企业收益排名(单位:十亿美元) “目前,虽然企业内部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架构和数据平台架构过渡的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以全球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在公有云基础设施方面的拓展才是整个IT支出的主要驱动力,”IDC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研究部副总裁Richard Villars表示,“出现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需要灵活和规模化应用的物联网新服务,而上述种种都只有通过云的解决方案才可以实现。”   说明:上述两图均来自于2015年4月发布的IDC全球范围云IT基础设施收益季度追踪报告,其中(*)表示,由于2014年10月IBM已将x86业务剥离给联想,因此在2014Q4的收益比较中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8日
  • 观点
    移动设备如何改变企业通讯领域——信息图 办公场所移动设备的频繁使用和BYOD策略的成熟运用,使企业员工之间的通讯不断向前迈进。邮件服务提供商Newsweaver近日就移动设备在商业领域的使用情况精心制作了一张信息图,并探究BYOD策略和企业应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1 根据信息图显示41%的员工并不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工具是实际办公所需求的,员工习惯选择“淘气”使用自己熟悉的应用工具。而且IT团队承认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员工认为企业所提供的过旧企业工具并不能满足员工需求。企业应用的推广能够提升34%的工作效率,有将近一半的员工的表示企业应用帮助提升工作效率。46%的IT部门并没有信心来部署自己的移动安全解决方案来有效保护企业数据。而企业应用才在设计、研发和发布上也遇到了资金问题,平均应用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1 来源:newsweaver.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7日
  • 观点
    大势不可逆,伪SaaS成了传统软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拜伦斯  来源:猎云网 注:  在企业级服务成为当下资本新热土之下,围绕saas服务涌现大量项目,在蜂拥而上比拼口号的厮杀时,还需沉下静思,哪些是伪需求伪服务,市场的真正需求。以下为长期关注研究企业软件、企业SaaS服务的拜伦斯投稿:   中国有句老话叫,“顺势而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与趋势的对抗终究只是枉然。   外贸软件行业也是如此。   在与代表SaaS趋势的后起之秀的对抗中,那些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仅没占到一丝便宜,反而成了“朝三暮四”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外贸软件公司曾经也是这个行业的推动者。然而手机巨人诺基亚都已轰然倒下,何况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的软件行业。产品陈旧、模式老化,除了“我资历更老”外,他们真的已经拿不出任何可以和朝气蓬勃的SaaS公司来比拼的资本。   于是,唯有“变”。   “我们免费啦”,“新用户免费使用一年”,“**与阿里云强强联合”……那些昨天还在鼓吹自建服务器更安全,一分价格一分质量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一夜之间纷纷成了saas模式的“拥护者”。   其实,与其说是拥护,不如说他们是真的害怕了,这些久经商场的老板们,不会不知道趋势的不可逆。放不下的唯有“利益”,从传统软件模式过渡到真正的saas软件,这其中需要割舍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一直在采用拖延战术,在不变或者微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延续更多销售合同。   所以,多家传统外贸软件公司突然向SaaS示好的背后,会不会只是一种变相拖延的战术呢?   在某家老牌外贸软件公司的内部动员邮件中提到:时代变了,今后要遵循互联网模式,要免费;先免费一年,等积累了用户量之后就不愁赚钱,当务之急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这样“血战到底”的宣扬固然“可歌可泣”。但是要把免费就等同于互联网思维,是完全没有理解互联网的真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体制上的变革,是由内而外的。免费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saas产品的本质是“轻和快”,快速的产品迭代周期,没有任何升级成本,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云计算是必然的选择。   回头再看看如今转型的传统外贸软件公司,不得不说只是一种“伪SaaS”。他们选择仍需要单独维护升级的私有云服务器,因此无法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相反,这只不过是继续销售过时产品的延续而已。另外,所谓的一年免费,完全免费,也只是销售模式上变换。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软件公司,只不过披上了一层“伪SaaS”的新装。   风水轮流转,在商业上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作为传统软件公司,既然知道saas趋势的不可逆,为何不像四十岁的老鹰一样,狠下心磨去旧喙,扯下羽毛和指甲来一次蜕变和重生呢?相反,如果一方面舍不得彻底割舍眼下的利益,一方面又眼红SaaS公司的成果,不伦不类的转型只会是最后的挣扎。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7日
  • 观点
    从程序猿身上薅“羊毛”的生意:盘点在线IT职业教育创业公司 来源:虎嗅网 文/虎嗅实习生 刘涛   近日Linkedin 花15亿美元大手笔收购Lynda让在线IT职业教育又火了一把。其实,作为现阶段在线IT教育领域最有名的公司,Lynda占据的只是这个教育链条上的一个节点。   细数一个人学习编程并最终成为一名职业人士的路径,在线IT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节点:学习编程语言入门,系统规划职业路径并学习(前端工程师,java工程师,ios工程师等),准备笔试/面试题目,通过在线测评获得个人能力反馈。在每一个节点上,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 而处在“职业技能培训”这个节点上的创业公司们,相对来说离“钱”更近一点。因为IT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来使自己不OUT,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需求是持续的。的确,处在这个节点的公司们是最先建立起自己的收入模式的。在本文中,虎嗅君会选取“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几个最有特点的国内创业公司,扒一扒它们的竞争策略都是怎样的。   一、极客学院,为学习者制定专业、系统的学习路径图 【融资情况】2014年9月,获得由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 2200万美元B轮投资   【产品模式】极客学院主打的产品模式为知识体系图和实战路径图。所谓的知识体系图指的是系统的学习路径指南。比如说一位用户选择了IOS开发这个职业路径,那他可以根据极客学院提供的课程一步步进阶学习。而实战路径图指的是用户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可以上手练习实践项目。   网站采取视频教学,每段教学内容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长度从3-10分钟不等。课程视频从研发到拍摄、制作均有自己的团队完成,通过自己的讲师团队授课严格控制课程质量。每天保持2—4门课程的上新频率。   【推广模式】现在极客学院主要还是To C的业务,先用免费的免注册课程吸引用户体验,再推荐用户加入其按月付费计划。其面向企业的定制培训业务刚刚开始,目前,好未来、微软等公司与极客学院的合作洽谈已进入。   【收入模式】极客学院采用的是会员付费制。每月会员费为30元,用户可以获取网站的全部课程内容。这种按月付费无限制浏览课程的模式其实在国外已经非常流行, Code School, Treehouse 和 Lynda 之类的在线职业IT教育网站都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定价也集中在20至30美元每月。   二、麦子学院,通过学习管理机制使得学习效果最大化 【融资情况】2014年7月,获得由五岳资本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和极客学院一样,麦子学院会规划出职业路径供用户选择,但是麦子学院更专注移动开发方面的培训。它在iOS,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以及手游和web app上均开设了从入门到进阶的课程。   不同于极客学院全部为内部研发团队制作课程,麦子学院会邀请国内外知名IT公司的从业者开设并录制课程,讲师来自于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一线互联网公司。   同时,麦子学院还引入了一系列学习管理机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导师服务,有专门的老师为你批改作业,提供在线答疑。此外还有班级制度,通过量化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来督促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推广模式】麦子学院在B端和C端都有业务板块。在C端会通过客服人员咨询向你推荐适合的职业课程。在B端则是和开课吧一样,直接和高校合作,为高校设计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收入模式】目前麦子学院主要是向C端收费。但是和极客学院的会员制收费模式不同,麦子学院会针对用户所选择的每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收费,收费在5000-6000元不等,同时会提供导师辅导,招聘企业推荐等增值服务。   三、开课吧,以专业自制内容切入To B高校市场 【融资情况】2014年1月,获得复星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开课吧”是一个垂直于泛IT领域的在线教育产品,为用户提供涵盖技术和理论的IT行业相关课程。和Cousera类似,用户可以在开课吧上完成注册+预告+定期听课、小组作业、考试的学习过程,并在社区内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开课吧上所有的课程视频,皆来自专业自制。开课吧会邀请行业专家来设计相应课程,拿到专家提供的课程内容后,开课吧将其分解为不同课时,并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为专家拍摄教学视频,而后剪辑并加入动画演示效果,放到网上。   【推广模式】开课吧并不是一款纯粹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其沿用了其母公司慧科教育和高校合作的经验和资源,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制作课程,再由高校嵌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   例如,通过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网络大学合作,学生只要通过其课程的最终考核,将获得课程结课证书,经过大学认证的课程还可以转换成大学的学分。   【收入模式】开课吧现在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高校支付给开课吧的费用,原先与慧科教育合作的院校将用开课吧的平台让学生完成部分学分课程。据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表示,当与高校的合作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扩大来自外部的C端用户,从C端收费。预计的收费模式是会员服务,比如包月、包半年、包年服务,目前价格尚未敲定。   四、我赢职场, 做培训+认证考试+就业垂直服务 【融资情况】2014年12月,获得国科嘉和的3500万人民币A轮投资。   【产品模式】我赢职场的产品应该是这几家在线IT教育公司里做的最重的。由于CEO郄晓烨之前做线下IT培训的经历,我赢职场非常看重培训+就业的闭环垂直服务。在培训上,我赢职场有两套课程体系。   第一个是和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推出的认证考试课程。比如,在获得微软,思科以及甲骨文的授权下,我赢职场的讲师制作推出这些企业的认证考试课程,学生学习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这些企业的认证证书。第二个则是就业课程,我赢职场会选择招聘市场的热门方向开设课程,课程涵盖移动开发到电商运营等非技术岗位。   在就业指导上,学生在选择课程会和我赢职场签订就业协议。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我赢职场会通过30多人的线下团队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机会。   【推广模式】目前我赢职场主要还是针对C端个人用户推广,其中相当大比例为付费意愿高的在职人群,通过认证考试课程来满足这些职场人群升值加薪的需求。   【收入模式】我赢职场会针对C端用户的培训和认证考试分别收费。一般来说,培训和认证考试的费用都会在数千元。以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为例,这门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费用为3300元,考试费用则为4000元。   据我赢职场CEO郄晓烨透露,虽然我赢职场的产品模式很重,涉及到的研发和线下费用开支不小,但这样垂直服务的模式可以实现更高的溢价。   以上就是虎嗅选取的4家最有代表性的在线IT教育公司,本文并未将所有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一一列举,欢迎补充。   展望:从职业IT教育到招聘服务的生态闭环 在线IT职业教育的用户之所以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根本还是在于之后职业发展所能带来的可期回报,所以职业教育和招聘服务的结合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回到Linkedin收购Lynda的交易上来,LinkedIn 内容产品负责人莱恩•罗斯兰斯基(Ryan Roslansky)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求职者能立刻知道自己的目标职位需要什么技能,之后可以参加相应的课程获取这项技能。”   而在国内,不少在线IT教育公司已经开始涉足招聘的服务环节。除去像虎嗅在上文提到的我赢职场从一开始就在做垂直服务(包括课程培训,认证考试,以及职业对接),慧科教育(旗下拥有开课吧)也在2014年8月底推出了名为“找座儿”的在线招聘平台,希望与开课吧形成专业互补,打通泛IT领域从学习到就业的链条。   总之,这些在线IT教育创业公司作为离“钱”最近的在线教育公司已经在市场中占得了先机。要想杀出重围,一方面要靠不断积累的优质课程内容,在产品上下硬功夫。另一方面,无论是靠整合行业资源还是自己单打独斗,都要打通这就业的最后“一里路”。
    观点
    2015年04月24日
  • 观点
    利用LinkedIn招聘新员工的七种方法 搜索引擎优化和网络营销专家Ted Prodromou在他的《LinkedIn企业服务终极手册》一书中谈到了如何利用LinkedIn快速吸引理想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展示你的企业,以及怎样为企业获得新的机会。在下面的书籍摘录中,作者简要描述了利用LinkedIn招聘新员工的七种不同方法。   LinkedIn为企业招聘提供了很多的付费服务。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服务是如何帮助企业招聘到最佳员工的。   1. LinkedIn Recruiter,LinkedIn招聘 这一项服务是专门针对那些持续招聘最佳人才的大公司而定制的。LinkedIn Recruiter企业版的订阅服务包括:   l 无限制访问候选人名单及其完整资料的权限。当你使用免费的LinkedIn账户搜索人才时,你并不会看到太多会员的完整资料,搜索结果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然而,使用该订阅服务之后,你可以看到LinkedIn所有会员的完整资料,而且搜索结果高达1000个。   l 企业版的高级搜索功能是不包含在免费版LinkedIn账户的高级搜索中的。而当你订阅了LinkedIn Recruiter企业版之后,你可以根据行业、公司规模、候选人教育程度、公司名称、候选人岗位年限和工作经历年限对搜索结果进行筛选。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理想的候选人。   l 利用LinkedIn邮箱InMail直接联系候选人。每个月企业有50次利用LinkedIn邮箱InMail联系任意候选人的机会。LinkedIn邮箱有着非常高的回复率,所以,这每月50次的机会无疑能为企业的招聘工作提供巨大的提升。   l 每天50次的候选人匹配提醒服务。也就是说,当合适的潜在候选人出现时,LinkedIn可以自动给出提醒。你可以在赶在竞争对手之前快速与这些候选人取得联系,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你还可以利用LinkedIn的邮件模板群发邮件,快速与多个候选人取得联系。   2. Jobs Network,工作网络 利用LinkedIn的工作公告板,你可以使用“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这个小工具来扩大你的搜索范围,以微妙的方式让候选人看到适合他们的其他工作机会。   在LinkedIn的工作网络上发布工作信息的企业同时还有机会通过LinkedIn的工作分析功能评估发布效果,帮助企业了解招聘信息吸引了何种候选人,按照岗位、公司和城市等类别分析哪些候选人浏览了招聘信息,同时提供其他更多确保你吸引到最佳候选人的功能。   3. LinkedIn Career Pages,LinkedIn职业页面 除了侧边栏的小工具,企业的招聘信息还会出现在LinkedIn的职业页面上。你可以购买一款叫做LinkedIn Job Slot的招聘方案,该方案提供以下服务:   l 任意修改招聘信息——如果有需要每天都可以进行更改。   l 便捷更新招聘信息,保持招聘岗位有效期在30天以上。   l 每个岗位获取多达50条的实时候选人推荐。   l 利用第三方服务简化招聘信息的发布流程,确保岗位列表的网络曝光率达到最大化。   l 通过job wrapping功能将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自动复制到LinkedIn上,不过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Job wrapping是LinkedIn开发的一种将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与LinkedIn自动同步的技术。   l 将候选人的信息直接发送到企业的LinkedIn候选人追踪系统。   l 在招聘信息中添加第三方追踪URL,实现通过企业的分析系统追踪招聘结果的功能。这就能使企业轻松地追踪招聘活动的成果。     4. Jobs for You Web Ads,互联网广告 无论候选人在何地联机上网,LinkedIn都能够自动将企业的招聘信息推送给这些最合适的候选人。这样,企业的招聘信息就可以被自动推送到成千上万的网站了。对于那些并没有积极寻找工作但有换工作意向的候选人来说,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LinkedIn结合企业的筛选标准和LinkedIn个人用户资料的数据,向最合适的候选人推送企业招聘信息。   5. Company Pages,企业主页 每家企业在LinkedIn上都需要有自己的企业主页,这样就可以在上面介绍公司的信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说明,发布招聘信息,分析浏览企业主页的访问者信息。   企业主页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关注”功能。当人们关注了你的公司,LinkedIn就能够自动向他们的LinkedIn主页推送企业页面的工作机会、人事变动、新产品和服务发布的情况。   订阅Silver或Gold Level Career Page服务,将提高企业主页的招聘体验,让企业与关注者建立忠诚的关系。当潜在的候选人访问企业主页以了解更多信息时,他们可以在同一页面上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企业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个人数据定制页面内容。   企业还可以在LinkedIn网站上设置广告,吸引人们访问你的企业主页,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机会、产品和服务。如果企业选择了Gold Career Page服务包,企业还能阻止其他公司的广告在企业页面显示。   6. Work With Us,与我们一起工作 这不仅是一个最简洁的LinkedIn招聘广告解决方案,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你看到你同事的LinkedIn个人资料或者竞争对手的广告出现在你的侧边栏里,你会作何感想呢?当你看到竞争对手侵占了你的公司主页,你会不会发疯呢?   在过去,没有人能解决这一问题,而现在,LinkedIn能够做到。LinkedIn Work with Us广告功能可以让企业的广告显示在企业员工的个人主页和企业主页上。利用Work with Us广告功能,联系LinkedIn,向他们提供企业的创新资料,你的广告将会被自动放置在员工的个人主页和企业主页上。如果你只想选择LinkedIn的某一项营销服务,这一项绝对是你保护企业品牌的最佳手段。   7. Recruitment Ads,招聘广告。 这些广告包括:你在LinkedIn主页侧边栏看到的广告,以及LinkedIn网站其他页面上的广告。将你的招聘广告放在其他竞争企业之前,能够吸引那些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候选人,以及有换工作意向的候选人。   LinkedIn招聘广告与其他广告一样使用广告定位算法。这就确保了企业的广告只向合适的潜在候选人投放。这一精确匹配的广告技术让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保有竞争优势。   (via entrepreneur,快鲤鱼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4日
  • 观点
    从天际、若邻、大街到脉脉,中国职业社交的十年死结 如果说LinkedIn是职业社交的鼻祖,那么上线于2005年的天际网则开启了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十年时间过去,LinkedIn早已风光上市,中国创业热潮也倏起倏落、巨头频出,唯有职业社交这一细分市场,唱多声不绝于耳,却仍如死水一潭。   天际网的身后,还有若邻网、优士网、大街网、经纬网等一众同窗,复制LinkedIn的模式、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是它们的共识选项。只是谁也不曾预想得到,本应“快速粗暴”的颠覆过程被拉得漫长而平淡,而且到了最后,首先颠覆传统招聘网站,反而是拉勾、周伯通等形式创新但本质未变的在线招聘产品,中国的职业社交仍在名为认同的沼泽里挣扎。即使LinkedIn本尊入华,亦未能取得如它在美欧市场一致的横扫之势。   十年磨剑,霜刃未试,缺席正在全球风起云涌的职业社交,这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用的“微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拷贝海外已获市场验证的产品时,生造出了“微创新”这一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套用概念与特色改造的组合,比如新浪微博在披上Twitter外衣之后仍然沿袭BBS的跟帖评论设计,就是典型的应用。   LinkedIn的中国学徒,曾有抱有同样想法。在职业社交的外壳下,经纬网选择以名片为切入点,优士网试水金融产品众筹,大街网一度欲与微博深度捆绑,若邻网索性转型回归人才超市,走得最早也是最远的天际网则卖身法国职业社交网站Viadeo,真正趟出一条明路来的,委实罕见。   职业社交,是将社交行为精细化的一种场景,但是崇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国文化并不鼓励区隔工作(事业)和生活(玩乐),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如果自己的上司或老板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网中,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选择主动在朋友圈里表现出工作卖力的迹象,而正在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微商”更是公然宣扬将朋友发展成客户的理念。   “如果比尔·盖茨和美国花旗银行行长有一个玩游艇的小圈子,那么,他们在一起就只是玩游艇。如果微软急需要银行资金,他不可能在饭桌上说我需要一笔钱,请花旗银行行长帮忙贷款”,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曾如此描述美国公私分明的职业文化,而LinkedIn的市场机会正是基于此等土壤。   这或许也是中国的职业社交品牌相继折戟于LinkedIn之道的重要原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美好设计看似兼容并济实则充满妥协,“微创新”遭遇失灵亦不难理解。   移动时代的第二春 移动互联网内蕴的洗牌能力不止是让巨头紧张,它同样为职业社交市场拉开了露出曙光的一角。   在外企及海归人才方面已经立于制高点的LinkedIn仍然生猛,它与有意国际化的微信建立合作,使微信用户能够在个人资料卡片中关联LinkedIn帐号——这是唯一一个非腾讯自家产品的接口,同时也适用于QQ邮箱——LinkedIn的CEO杰夫·韦勒相当重视拥有巨量人口的中国市场,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LinkedIn的使命:“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杰夫·韦勒誓言如果LinkedIn如果不能顺利进入中国,那就要“回到办公室把这句话摘掉”。   时至今日,LinkedIn的中国本土对手换成了脉脉、会会、微人脉甚至猎聘同道等独立App,在更为天然的社交终端——智能手机——的侵袭上,它们作为这条跑道上的狂热选手,对LinkedIn的解构与重塑也更加带有破坏性和“中国特色”。   会会是一个基于人脉发现的产品,它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行业专家、投资人或是创业合伙人,建立从线上邀约到线下见面的标准化流程。会会的创始人李翔昊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交产品经纬网的产品经理,他认为会会的产品形态和泛社交里的约饭、交友等需求是秉承的,而在职业社交这一范畴,用户不需要素未谋面的好友或是猎头,而是能够在特定领域交换意见和知识的明确对象。   微人脉的出品方是新浪微博,由于对微博数据的使用更为透彻,这款职业社交产品也与微博形成了同进同退的局面。除了通过微博导入用户的社交关系之外,微人脉的产品显得相对宽泛,它有脉脉模式的匿名职场社区,也有会会力推的人脉发现,新浪微博的另一个内部产品微招聘则为微人脉提供工作机会的输入。2014年,新浪微博曾与脉脉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脉脉的微博接口遭到封杀。   猎聘同道则是祭出“社区化招聘”的旗号,依托猎聘网的职业资源,将企业(HR)、猎头和求职者三方的沟通与问答放到了移动社区里。劣品同道的思路,更像是一个极致的求职及招聘工具,以工作机会吸引那些距离跳槽阶段最近的用户。猎头生意本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猎聘同道的做法却有些削弱猎头的意味,对此,猎聘网CEO戴科彬的解释是:“以前是把企业当作上游,抓住企业,就能获利,现在是打破传统,让猎聘从流量贩卖的角色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   至于侵掠如火的脉脉,则更加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某种悖论。 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久负盛名的那一代毕业生,搜狗的王小川、有道的周枫、啪啪的许朝军都是他的校友,王小川更是素颜出镜脉脉的电梯广告,帮助学弟林凡造势。   分众传媒是脉脉的渠道供应商之一,江南春亦效仿王小川,亲自出演广告主角,将“只要我的人脉还在,白手起家并不难”刷遍楼宇。   创业公司选择投放分众广告,一直以来都倍受争议,因为它带来的用户泡沫成分相对较大,也缺乏忠诚度。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现金消耗极快、而在回报的性价比上却相当有限的广宣手段。凡客、维棉、叮咚小区都曾是电梯里的常客,但以事后的角度来看,抗风险能力本就偏弱的创业公司很难控制其投放力度,从而遇到财务压力。   职业社交产品对用户纯度的要求远胜它对用户规模的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后者的出彩数字,又无法快速找到一亿美元估值跳板之后的接盘资本和扩张空间,这可能是这个前景尚未明朗的行业正在面临的抉择和困惑,也是二度繁荣的阴影里的未形之患。   有关未来的预言 与LinkedIn所主张的建立完整档案库和持续发生职业社交关系的宏图相比,中国这一代的职业社交产品似乎都有了默契,即放弃LinkedIn的框架——哪怕它的确象征着先进和科学——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职场还没有抵达需要普及人脉管理的程度,现有的职业社交产品距离其成熟阶段也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但凡移植美国互联网的中国产品,都会走到南橘北枳的境地,中国职业社交现在的玩法还是太粗暴,市场验证的周期也不会这么短”,一名关注这个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在这个跑道上,耐得住寂寞最重要。   本文作者为逐鹿网创始人阑夕,逐鹿网微信公众帐号:hizhulu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China立场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4日
  • 观点
    SaaS界最具“钱途”独角兽Slack的中国小伙伴在哪里? 把Slack称之为SaaS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只独角兽,美国资本市场那些“有钱任性”的人都在高度关注SaaS领域和这个亿万量级的市场,而Slack则是他们公认的最有“钱途”的未来之星!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Apple、Microsoft或者Google。那么,中国的把Slack在哪里?为什么还没有爆发? 把Slack称之为SaaS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只独角兽,我想应该不会有人有任何异议。这只SaaS界的独角兽,正在以令人乍舌的速度成长。   1、2014年2月正式推出,首日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注册; 2、随后不到一月,以2.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4275万美元的融资; 3、同年10月末,融资1.2亿美元,估值高达11.2亿美元,正式成为独角兽俱乐部成员; 4、2015年4月17日,Slack正式宣布以28亿美元的估值,在新一轮的融资中获得1.6亿美元投资。   再来看看Slack背后的“金主”们:DigitalSkyTechnologies、HorizonsVentures、InstitutionalVenturePartners、SparkCapitalGrowth、AccelPartners、AndreessenHorowitz、GoogleVentures、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Social+CapitalPartnership等等,除了大牌,就是更大牌。更重要的是,之前所有的投资者都参与了近期针对Slack的融资!简单来说就是:美国资本市场那些“有钱任性”的人都在高度关注SaaS领域和这个亿万量级的市场,而Slack则是他们公认的最有“钱途”的未来之星!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Apple、Microsoft或者Google。   那么,Slack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Slack的自我定位是“邮件杀手”,希望解决邮箱常被塞爆而又会忽略重要邮件的问题,将沟通方式聚集到一个平台,邮件、IM、短信、类似Yammer的工具、企业内网和Wiki等都能在Slack找到,完成“企业级IM+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此外,Slack也整合了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和Heroku等服务,将它们的通知提醒、Bug追踪等数据融入到公司内的信息流中。   国内是否有模式一样或相似的公司?笔者就在这里为各位盘点一下国内SaaS领域的几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并与Slack做一个简单对比。   Teambition与Worktile属于团队协作工具,以任务为核心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主战场在Web端。可监测项目实时进度、各子项目完成情况、每个成员具体的工作内容等,当出现任务超时等意外情况时,可找到问题出现的地方及相关负责人,并以组建临时小组的方式进行在线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纷享销客与销售易属于销售人员管理工具,主要为企业解决销售人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公司办公的问题,主战场在手机端,通过地理位置管理、客户资料管理等方式,对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同时加强其与公司内部的即时沟通能力。   imo班聊属于企业级沟通协同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工作的统一入口,实现了PC手机一体化。提供“企业级IM+任务协作+SaaSOA+统一搜索”的产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imo完成单点登录、一站式工作平台入口,移动/桌面一体化,公有云+私有云。同时,企业无需进行专门部署及维护,下载并注册即可使用。   Teambition、worktile、销售易和纷享销客属于工具型软件,imo班聊和Slack属于平台型软件。可见,与Slack模式最接近的是imo班聊,两款产品的差异之处在于Slack在办公应用之外还集成了Fackbook、Twitter等社交应用;而imo班聊是一款无娱乐的纯办公产品,移动端与PC端已经打通,并且拥有较好的跨屏办公体验。另外,如果说Slack做的是“沟通+协同”,那么imo做的就是“沟通+协同+X”,这个X连接的是更加广阔的服务市场,比如商旅机票、酒店预订、订餐、叫车……等等。   综上,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国内都有与Slack非常接近的具有独角兽潜质的企业,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像Slack一样爆发呢?   B端市场从来就不如C端惹人关注。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国内,无论是之前的PC互联网时代还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面向B端的产品从来都不像面向C端的产品那样容易引起用户的尖叫与自发传播。比如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的就是纯B端的业务,但是真正让阿里巴巴红遍大江南北的是后来才有的“亲”、“双11”、“剁手党”等等背后的淘宝、天猫、支付宝。晒账单的朋友圈消息你可能已经见的烦了,但是你见过晒公司业务(当然这里是指非保密的)的吗?当一个产品缺乏用户自发传播的基因的时候就难以得到足够的曝光度,大部分投资人看到它以及和它相关的信息的机会就相对少很多,当然真正去研究的就更少了。   市场环境发展滞后于美国。众所周知,美国的B端市场一直领先于国内,除了互联网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B端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基础设施,比如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度,还有就是大多数用户(也就是公司员工)的习惯的养成,缺一不可。比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几款基于移动端的产品,试想一下如果智能手机的普及度不够高,那么产品再好也不会有市场。再比如,如果一家企业从来没有用过OA、IM、ERP等办公软件,甚至企业的管理层也没有打算使用,那么对于服务于B端市场的企业来讲,发展壮大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可能是导致到目前为止国内SaaS界没有独角兽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好在最近几年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加之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成熟以及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国内的SaaS界开始逐渐受到投资界及媒体界的关注,并且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拿到了不同额度的投资。换句话说,SaaS界的寒冬已经过去了,开始变得“热”起来了。随着大量资本的不断注入,媒体关注度的提高,服务于B端的企业就要开始拼自己的“硬实力”了,产品、团队、商业模式等等,都将成为能否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无论如何,国内SaaS领域出现一只像Slack一样的独角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问题来了:Who & When?毕竟,没有投资人甘心错过下一个百度、腾讯或者阿里巴巴。   (本文作者庐陵子村,微信公众号:书客,ID:shukewenzhai,独家首发钛媒体。)
    观点
    2015年04月23日
  • 观点
    创业者说: 招聘行业的下一场革命有多远? 作者:聘宝创始人方园   大概从去年开始,一直到今年,「招聘」这个曾经冷门的垂直领域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一大批创业公司。   招聘这个行业好不好做?不好做。作为一个创业一年半的招聘项目创业者,非常不建议其他创业者贸然进入这个领域。这个行业远比你想的复杂。   招聘是「服务」属性很强的领域,体验好几乎等同于效果好,过度修饰都是浮云。在讨论之前,先不免俗的祭出我的创业项目「聘宝」的一些数据,继今年 3 月份开启先入职后付费的模式以来,月活超过 80%,27% 的面试到达率,期间产生数十个 Offer 签订。这是团队在一年多的创业历程中不断的摸索思考和自我否定得到的。文章结尾将有该项目的详细介绍。以下先谈谈我对招聘的看法,与诸君探讨。   一. 核心矛盾 和很多 HR、猎头以及圈子里优秀的求职者沟通。每个人眼里的问题都是类似的,但角度又都是不同的。   HR: 「招不到人啊,今年公司招聘量很大,但就是招不到人。」 求职者: 「想换工作了,该跳槽去哪儿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招聘是一个双向的生意,这种生意模式可以剖析为两部分:   一、信息不透明,代表了信息要求丰富性 二、信息不对称,代表了信息要求有效性   就像电商,淘宝最初解决的问题是一,所以你可以买得到另一个省甚至另一个国家的货品;目前在解决的问题是二,拆分天猫、调整搜索、引入微博、手机微淘… 这些则是在优化流量分配。   二. 招聘行业的发展路径 回到招聘行业,这两个问题分别代表网络招聘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信息不透明到透明,从信息匮乏到丰富。「哪儿在招人?」「谁在找工作」的问题,在智联、前程无忧的时代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们中任何一家的简历和职位都至少是数千万的量级。   第二阶段,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足够丰富后,暴露的问题就是成功 「配对」的效率低。为什么?因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诉求不同。HR 天天想的是,「钱少、能力好、人要多」。求职者想的则可能是,「钱多、事儿少、离家近」。这两端的矛盾,核心其实是两端所处立场不同带来的需求矛盾,表现为「你看上他了,他看不上你;他看上你了,你看不上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激化。如何处理这两者的矛盾,决定了这个招聘产品的市场和走向。   传统招聘网站未能很好的处理该问题,因此口碑和发展趋势均遭受诟病。   有些新型招聘网站能做出势头,更多是因为选择「站在求职者的角度」缓解上述矛盾。用一系列市场运营手段,撬动招聘方或企业方 – 请企业输入企业亮点、融资阶段等内容,并限制和约束企业的各种行为以确保求职者的最优体验。我们发现这件事在互联网这个人才需求明显大于供给的行业目前是行得通的,但,这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优或是长期方案吗?   你会发现,矛盾和问题仍然在那里。压力没有释放,而是单方面的转移了。   三.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回归招聘的本质,我的观点是:招聘行业要更进一步,必须对称和平衡双方需求。谁率先做到这两点,就将有希望把招聘行业带入新阶段。   先讲「对称」需求。这一点很好理解。基础层面的对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企业想招一名高级产品经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 UI 设计师,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投你简历。更多的例子,是技能要求及工作经验不匹配。做得好的需求对称,不仅匹配这些你明确表述的基本条件,而是加以理解和扩展。这里有一个假设 – HR 不能完全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比如,游戏公司的业务部门需要招一名 iOS 程序,HR 在整理这个需求时,不会知道在游戏行业中有一类 Cocos2d-x 的程序员,是做 iOS 游戏开发的。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对 HR 这个工种的定位,随着分工的细化,将更多倾向于流程规范和沟通能力,而非业务的熟知程度。   因此,企业业务部门希望招的人是 A+,求职者脑子里希望做的是 A,HR 的理解则分别是 A 和 B,需求的对称因此出现了断层。   再说「平衡」需求。把它放在「对称」需求后面说,是因为这比前者更重要,却不曾被发掘。还是上面的例子,企业希望招的是 A+,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需求与自身的「吸引力」并不匹配(包括薪资、公司福利、团队亮点等),但企业自身认识不到。对应的,求职者期望的理想跳槽机会,也常因为自身经验与能力等限制而无法达成。那么这时仅「对称」就不够了,需要的是更好的管理双方期望。   如果这样做是合理的,那么在现实情况中,是否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答案是「有」,这个角色很古老,就是猎头。然而,猎头的问题在于依靠人力平衡和对称双方需求,成本居高不下,也因此猎头也被局限于少量公司的高端职位提供服务。   近年来,由于招聘市场的火热,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猎头市场变得尴尬和混乱。一方面,小猎头团队低门槛进入市场(在猎头这种依赖人力的行业,复制成本低,一名大猎头公司的顾问,在积累了资源后完全可以单干),扰乱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另一方面,为抵御网络招聘平台的侵蚀,中小猎头公司在不断向中端甚至低端市场渗透。整体猎头服务质量下降,市场鱼龙混杂。   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为聘宝创始人方园。毕业于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专业,后就职于腾讯、阿里,担任产品经理。
    观点
    2015年04月22日
  • 观点
    融资案例解读:企业级服务市场的燎原星火 文/何晓阳 代码级应用性能监测平台OneAPM 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微信公众号:何晓阳读书笔记。 来源:创事记  公众号:sinachuangshiji   过去一周,企业级服务市场又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融资案例,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是Docker完成D轮9500万美元融资和Illumio完成一亿美元融资。企业级服务市场从来都不缺乏机会,但是由于企业级服务一般都具备比较高的垂直行业特性或者技术门槛,因此在一个企业长大之前,不太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因此,在很多不熟悉企业级服务领域的人看来,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但是,变化发生前,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今天,我打算从这个角度,谈一谈上周国内外的三个融资案例。     起源于草根却迅速风靡世界的Docker 第一个要说的自然是Docker,在上周,Docke宣布获得9500万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领投,高盛、 Coatue Management、Northern Trust跟投。Docker C轮投资方红杉资本等跟投。Docker CEO Benjamin Golub在宣布这一消息时,拒绝透露公司的估值,不过消息称Docker的估值很可能已经高达10亿美元,C轮时Docker的估值为4亿美元。2013年1月Docker曾进行了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截止目前,其总融资额约为1亿6000万美元。 Docker是一种基于LXC开发的容器管理技术,使用AUFS,它通过API为进程单独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虚拟环境。Docker由管理容器的服务器守护进程(server daemon)、控制服务器守护程序的Docker客户端以及Docker 镜像组成。Docker镜像可以将运行的应用打包并快速转移 / 复制到其他机器上,并且在守护程序的管理下,转移过去的容器中的应用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启动运行,非常的方便快捷,其负载比仅使用VM(虚机)要低20%到80%,对于应用开发和高效运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此,Docker从面世之初,就受到了各大巨头的青睐。目前,包括Google、Amazon、微软在内的多家巨头纷纷表示,保证自己平台与Docker容器技术的兼容性。 Docker技术中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不是全新的发明,然而,相比较其他解决方案,只有Docker真正提供了简单易用的跨平台、可移植的容器解决方案。不仅如此,Docker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软件的开发和运维的范畴,并且很有可能改变传统的软件交付方式和运行方式。Docker出现之前,云计算三层架构中的IaaS和SaaS已经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产品,而PaaS更像是一个只能在实验室中把玩的精致的玩具,虽然很多巨头在这个领域不停的推出新的技术,但是都是一些非常重的解决方案,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满足工业级的需求。Docker出现之后,PaaS的概念很有可能被重新定义,这对于整个企业级软件市场和云计算市场,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新兴的公司可能会依靠容器技术改变自己的软件交付方式而迅速崛起。   从Docker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2B方向独角兽公司,他的核心技术不一定需要非常的高大上,KVM、ZEN、Vmware,这些都是虚拟化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技术门槛也非常高,但是Docker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了颠覆,在今天看来,曾经被供上神坛的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已经被逼到的悬崖的边缘,去年年初,在Docker刚刚获得Benchmark Capital的第一笔1500万美元融资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它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成就,也没有人想到Docker能成为一个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怎么样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 上周爆发了中国在线电台应用的第一次混战,战斗以多听FM和荔枝FM两款在线电台应用都被苹果下架开始,随后两家App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是喜马拉雅干的,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在App Store中搜索荔枝FM出来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就连搜索招商银行出现的也是喜马拉雅: 不得不说,喜马拉雅的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做的真是强大。喜马拉雅的ASO做到了在App Store上搜索所有的知名品牌词都排名在第2至5位,并且行业词都有很好排名,如下所示: 如果大家想做到想做到喜马拉雅一样的ASO,可以试一试Localytics公司出品的搜索优化SaaS服务: Localytics刚刚宣布了D轮3500万美元的融资,这轮投资方是PolarisPartners、Foundation Capital和Sapphire Ventures。在完成本轮融资之后,Localytics的总融资额达到了6000万美元,现在有超过32000个App在使用他们的产品,覆盖的移动终端超过了23亿台,像ESPN, eBay, Fox, New York Times都是他们的客户。在上篇文章我们写MixPanel的竞争关系的时候,曾经提到过Localytics,我觉得Localytics是Analytics在Marketing方向的一个细分,他们自己声称自己正在从事的方面是Predictive App Marketing。   我个人感觉,ASO这个东西在美国还是比较高大上,但是在中国恐怕会很快会被大家滥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想不想做流氓,都要会武术,我觉得Localytics就是新时代的防身利器。   从Localytics融资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很多新的企业级服务机会。     客户互动管理:一个被忽视的百亿美元市场 上周,中国公司Udesk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DCM。   传统的客服大多是通过电话完成的,现在崛起的社交网络和移动App、IM应用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反馈意见。但是如何保证这些意见及时集中地到达客服人员那里,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的问题。Udesk提供的是整合多渠道的服务平台,通过与包括传统Call Centre的合作和微博、微信、App、邮件等渠道的整合,最终把用户反馈汇集到同一个界面内,方便客服人员操作。商家可以绑定企业微博、微信服务号、IM应用和电话,同时可以添加多个客服人员协同工作。   其实上,Udesk所从事的这个被称为客服管理的行业,在IT软件领域,是属于CRM软件的范畴,而且,是CRM领域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领域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企业竞争和VC追捧,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拿CRM领域另外一个细分市场来比较一下: 2013年,CRM Sales市场总收入是52亿美元左右,占整个CRM市场的25.4%,而CustomerService市场总收入是75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36.9%。在中国,从事CRM Sales领域的公司如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已经是企业级服务领域的明星公司,每家融资金额都在几千万美元,但Customer Service领域却被大家选择性忽视,仅仅只发生了Udesk一笔融资。在2015年,Customer Service在北美的市场总额是96亿美元,这是一个接近百亿美金的市场。不要说Salesforce、SAP这些行业巨头,单就新兴SaaS公司来说,Zendesk在去年完成IPO,市值20亿美元,FreshDesk在本周完成了E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在中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服务的需求比美国更大,而且中国传统的Helpdesk等基础服务的缺失,让这个领域成为了一个更加刚性的需求。不得不说Udesk在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在今天,在中国企业级服务渐渐火爆的今天。Udesk今后的走向和选择,不仅仅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够发展到多大的高度,而且有可能能够影响到中国CRM领域最终的战局。   我个人感觉,企业级服务由于其行业重度垂直,一些行业内的知识不太容易为外人所知。在中国的CRM领域,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等公司在中国讲的都是Salesforce的故事,Salesforce是全球CRM领域的老大,市值400多亿美元。但是很少有人去分析Salesforce公司的收入也是由Customer Service and Support、Sales、Marketing等多个部分组成的。CRM不等于SalesforceAutomation。在移动CRM市场,也就是Mobile Sales这个市场逐渐变得同质化的今天,如何能够差异化的竞争,是摆在图搜天下、纷享销客、销售易这三家公司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看到,图搜天下通过引入雷军、复星、新希望等强力股东,并且走纯人民币的融资路线,试图在今天火爆的A股市场讲出下一个乐视网或东方财富网的故事;销售易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引入前EMC高管等手段,强化在大型企业级市场的地位;纷享销客通过强有力的渠道和市场手段,将产品铺到了每一个市场的角落。究竟谁鹿死谁手,目前尚未可知。然而在三国争霸的局势之下,DCM通过布局Udesk,给这个扑朔迷离的市场又增加了一个变数。我们知道,纷享销客的投资方也是DCM,不得不说,林欣禾是一个布局的高手。     风起于青萍之末 企业级市场往往就是这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暴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变化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察觉到变化,就像Docker和Elastic Search的兴起一样。然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这些公司就能够改变世界。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