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招聘第三方】2015年9月动态 HRTechChina编者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来自公众号:小奶嘴),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   【招聘第三方】2015年9月动态(上期)   9月份上期将为你带来仟寻招聘、实习僧、聘聘、汇思、伯小乐、智联、劳资通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关键词-融资   1、仟寻招聘 移动招聘服务提供商“仟寻”获得了来自“前程无忧”大股东 Recruit 集团和 IVP 600 万美元的新一轮投资。   “仟寻”是一款基于微信的 SaaS 移动招聘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职位的移动端发布、传播和申请,以及基于社交关系的员工绑定和内部推荐。仟寻系统记录企业和用户端所有的发布、传播、申请和入职数据,同时可以与企业现有的 ATS(申请追踪系统或企业招聘系统)系统整合。   体验地址:www.moseeker.com   2、实习僧 面向大学生的实习生招聘平台实习僧获得由中科招商、口袋兼职等机构联合投资的500万Pre-A。此前实习僧曾获得英飞尼迪数百万的天使轮投资。   据实习僧创始人黄林海介绍,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市场拓展、企业服务提升、产品完善升级,同时实习僧在生态上将布局1-2款新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延长用户在平台的生命周期,逐渐构造从找实习、实习服务、校园招聘到步入职场到经验分享的生态闭环。   体验地址:www.shixiseng.com   【奶兄微点评:记得在5月下期动态分享过口袋兼职,口袋兼职其实是倍智人才投资的公司,口袋兼职投资实习僧,算不算倍智人才(测聘网)的一种战略布局呢?从实习、兼职、校园招聘到测评,几位一体的把学生这块市场做全。目前国内专注实习的平台还有实习吧。】   3、聘聘 基于LBS+社交的蓝领招聘平台“聘聘”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为伯乐遇马天使投资人翁哲锋个人所投。   体验地址:www.91pinpin.com   【奶兄微点评:翁哲锋在人力资源圈投资了不少项目,比如深圳的外贸无忧网,据说他想在人力资源圈投出一个生态圈来,奶兄私下和翁哲锋也有交流,他有十几年HR第三方创业经验。奶兄也观察到不少做蓝领招聘的平台也转型加入了社交的元素,不过有人吐槽说全部是大老爷们装青春美少女拉流量的;基于LBS+社交,聘聘能走出一条怎么样的路子呢,值得期待;另外奶兄开玩笑讲100万估计不够烧。】   关键词-合作   1、汇思 2015年8月31日,苏州汇思集团与云学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通力合作。   【奶兄微点评:奶兄一直关注传统人力资源公司转型和互联网+的动作,与汇思集团CEO高门中有过多次沟通交流;据悉汇思集团在互联网+的道路上做过很多的尝试,今年也在苏州做了创业孵化中心;奶兄还爆料过高总曾是收购英才网的买家之一,因各种原因未果;这次与云学堂的合作属于财务投资,用高总的话讲是战略合作,我们需要关注和期待的是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与互联网化的企业学习服务平台能够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关键词-上线 1、伯小乐 经过2个多月的封闭式开发,90后的职场伯乐“伯小乐”正式上线。   伯小乐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招聘和求职资源最优匹配,在线笔试、在线面试、数据沉淀是伯小乐提供的核心功能。   体验地址:www.boxiaole.cn   【奶兄微点评:据奶兄的朋友爆料,伯小乐这家公司是姚劲波投的A轮,大几千万吧,CEO是个90后,团队目前十人左右,在北京英才办公室办公;奶兄查了他们的公司信息是刚刚注册不久,而且用了五八的名字;伯小乐的网站上有王兴、王小川、陈欧、傅盛、姚劲波站台,看样子58很重视这个旗子。加上赶集、英才网,58这是要中高低、学生群体通吃的节奏。】   2、智联招聘 智联招聘推出以视频为媒介的招聘平台,目前主营业务为在线视频广告、在线宣讲会、在线面试三个部分;据悉这个项目属于智联招聘内部创业项目,是某个项目组自己研发的;具体情况见奶兄小奶嘴的文章《智联招聘发大招,“看招”!》   关键词-互联网+ 1、劳资通 小奶嘴9月7日文章《劳动法移动专家平台劳资通,一键呼叫劳动法专家》介绍过劳动法移动专家平台劳资通,是个劳动法+互联网的项目;目前只能通过“劳资通”公众帐号登录,进入公众号,有免费咨询、专家咨询、经典案例、法律知识、企业中心、专家中心几个模块功能;具体内容见奶兄文章。         【招聘第三方】2015年9月动态(下期)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9月份下期将为你带来面包求职、寻英网、互招、络可英Lockin China 、职问、周伯通招聘、Jobot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关键词-融资 1、面包求职 定位为一站式互联网求职辅导教育平台面包求职获得洪泰基金数百万天使投资。面包求职选择切入更为垂直的求职辅导领域:通过线上一对一交流、以及O2O精品小班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求职阶段的商科学生斩获心仪的offer。   据悉天使轮融资后,面包求职将全面地将线下业务转向线上平台,学生用户可以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直接在线筛选求职导师,完成时间预约、在线支付等全流程。   【奶兄微点评:奶兄八卦了下,面包求职是北京爱思益科技有限公司做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人大金融专业毕业的魏冰清,大学期间曾到高盛等知名投行咨询公司实习过,也获得多家知名公司offer,被誉为offer女王,毕业后去了红杉资本;看到很多在校大学生求职找工作比较迷茫,毅然辞职创立面包求职,意在“面包会有的,offer也会有的”。奶兄个人觉得这样子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应该也会受到资本方的青睐,因为提升求职者(校招和社招)求职和就业能力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关键词-上线/启动 1、寻英网 大数据招聘平台寻英网最近上线并进行了公测,据悉寻英网目前拥有2000W+的简历数据,3亿+社交数据,5000w+论坛数据,3000W+专利数据;特别是拥有北上广深以及成都重庆等城市的近70个热门职位的全量人才数据。   奶兄写了两篇关于寻英网的文章,见小奶嘴《寻英网卷土重来,大数据助力招聘》、《大数据招聘平台寻英网极速体验分享》。寻英网是成都的寻英数联这家公司的项目,之前他们搞过一个人才雷达。   体验地址:www.xunying.me     2、互招 介绍一个最新上线的专注互联网行业招聘的平台互招,最近这家公司在上海的地铁内打了不少的拉手广告。   奶兄查了下信息,互招是由客(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做的招聘平台,2015年6月创立。   体验地址:www.hzhao.com     3、络可英Lockin China 络可英Lockin China环球校招80天项目正式启动,从9月21日到11月9日将在全球4个国家14个城市的30多所大学进行海外校招活动。   奶兄将联合络可英Lockin China进行全程最直面最透明最有料的直播,敬请关注小奶嘴的环球校招80天系列报道。     4、职问 9月8日垂直职场问答社区职问上线,类似于职场版知乎。   职问在积累一定用户之后会逐渐验证商业模式,向在线教育和企业招聘两方面靠拢。由KOL提供课程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平台,形成体系化在线教育后可以为高校等提供教育服务;在拥有用户更加立体的数据之后,面向企业端有一定价值,切入企业招聘也顺理成章一些。   据悉职问团队共十人,其中有四位负责技术方面。CEO邱兆年毕业于政法大学,曾任职于戴姆勒及德勤咨询拥有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目前团队已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奶兄微点评:看到职场版知乎字样,奶兄赶紧上知乎上搜索一下职问的相关的信息压压惊;除了职问创始人文森特个人信息之外,居然还有亮点,大家自寻。】   5、周伯通招聘 周伯通招聘9月底上线一个号称史上最不合理的招聘产品-乔布斯的秘密俱乐部。据悉这个俱乐部企业报名年费12万,一次交齐;线下的活动时间地点由周伯通来定,而且必须创始人/合伙人参加;现场没有简历没有面试,简短介绍直接开聊;周伯通旨在打造中国第一个o2o高端互联网人才俱乐部。   【奶兄微点评:很多人讲过招聘不可能仅仅是线上的,必然要线下来完成一些动作;线下人才俱乐部的形式其实有先例,比如约聘网(51yuepin),他们会每期组织十几个牛人聚会,然后其中卧底一个有招聘需求的企业,看对眼就带走;据悉乔布斯的秘密俱乐部每周举行的人才酒会要求都是年薪50w的人才参加,奶兄担心这些年薪这么高的互联网人才哪有时间参加这些社交性的活动,再之估计也没太大意向换工作吧,但愿奶兄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能借此运作一个中高端的线下互联网人才社群也是极好的。】   关键词-互联网+ 1、Jobot Jobot项目诞生于 TechCrunch Disrupt Hackathon,基于微信平台。Jobot 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它会通过提问来评估出最适合用户的公司。该服务使用 IBM Watson 系统,会为每个用户制定个性化的分析模式,比如文化适应性和工作氛围。这些收集自用户的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相匹配的未来雇主。 【奶兄微点评:最近和一些招聘圈的大佬在交流,提到一些观点,也许未来会出现更多的面试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目前国外出现的interviewed.com,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将场景化的考试和初试与求职简历捆绑在一起,伯小乐已经有类似的意思;甚至大家提到招聘公司可以和全国连锁的某些咖啡厅进行合作,定制化的场景化的面试空间加之视频工具,可以完成异地面试的问题;Jobot这个项目可以针对性的做些结构化的面试问题,引导求职者完成回答,然后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来选择特定类型的求职者;当然求职者也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来训练自己的面试技巧和能力。】     【关于奶兄】 我不是大V也不是大师,我是草根,我是屌丝,我是奶兄,我为自己代言。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的“小奶嘴”,让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资讯
    2015年10月05日
  • 资讯
    HRTech一周: ZenPayroll改名了,Hay被收购了! 以下是HRTechChina为您整理的上周(9.21–9.27)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精彩动态。上周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一周动态我们将分为三个板块,分为一周热文、一周融资/收购报道、以及一周产品报道。   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一周热文  ZenPayroll改名为Gusto,向福利业务拓展,追Zenefits 的节奏? ZenPayroll正式改名为Gusto。 人工处理工资单很容易犯错,这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者的心头痛,ZenPayroll这家创业公司要帮业主做好这一业务。然而ZenPayroll突然宣布其将改名,并把其业务向福利方向拓展。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55        招聘领域的最后一只恐龙? 投资界经常提及的两个投资原则是:选准赛道和选对赛手。而最近看到一位老大哥(蓝湖资本的胡磊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猎杀恐龙》,觉得更形象。因此,作者美差招聘的创始人谢光华随感而发,想从创业者的角度来互动一下。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78     招聘市场七大创新商业模式盘点: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 近十年的中国招聘市场,创业者不少,成气候的不多,近10年来未产生什么本质变化。是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本文就是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09   没错,Hay被收购了,但不代表什么 这个新闻在昨天晚上忽然被业内人士不断转载,并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标题被写成:“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而结束了”。提到“一个时代”,是指以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收购本身我不予置评,Hay并没有关门停业,就如同Mercer被威达信,Hewitt被Aon,Watson wyatt和Towers perrin合并一样。除了必须要做的高管调整之外,业务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   奇怪,Hay并不代表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也不是一个时代。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81     远程协作你需要避免的 4 个大坑 从 2015年1月份我们远程协作团队组成到现在,这 8 个月我们发布了 4 个 web 大版本和不计其数的小修改;iOS 和 Android 分别发布了 8 个版本。中间小版本的迭代,基本是 2-3 周一次。所有这些事情的完成,全部基于远程协作。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尝试,不能说多成功,但起码有了不少经验,踩过了不少坑,可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所有经验适合于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产品的各位。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21   一周融资/收购报道 Teambition获1200万美元B轮融资,欲使更多的工作可以被协作化 团队协作平台 Teambition 近日完成了 7640.28 万人民币(12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由北极光领投,A 轮投资者 IDG、盘古、Pre-A 轮投资者跟投。   目前国内做团队协作工具的主要有 Teambition、Tower、Worktile 三家。由于团队协作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比较泛,团队协作领域很多从业者认为,只有先利用免费来做起流量,再根据流量去盈利。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73   外勤行为管控平台“小步外勤”成功众筹1060万元人民币,完成Pre-A轮融资 近日,“小步外勤”创始人杨小锋透露,小步外勤历时2个月成功众筹1060万元人民币,完成Pre-A轮融资,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账,但并未透露太多投资方信息。小步外勤是定位于在外人员行为管理SAAS应用。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72   红帽法律卫士已完成1000万天使+轮融资 红帽法律卫士COO王超向记者透露,红帽法律卫士已于7月底完成1000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天阔资本,资金已全部到帐。   此前,红帽法律卫士定位于一个为中小微型企业及个人提供免费法律顾问的线上平台。而现在,王超告诉记者:“我们想做全国首家法务孵化平台,以免费企业法律服务切入,为初创企业提供方方面面与法律有关的服务。”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02   就业辅导O2O面包求职获洪泰基金数百万天使投资 面包求职,定位为一站式互联网求职辅导教育平台。与其他在线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选择切入更为垂直的求职辅导领域:通过线上一对一交流、以及O2O精品小班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求职阶段的商科学生斩获心仪的offer。   现已获洪泰基金数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46   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工具“启信宝”获3000万人民币Pre A轮融资 近日“启信宝” 获 3000 万人民币 Pre A 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合合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启信宝将与合合信息进行数据和资源方面的深度合作。   启信宝是一款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工具。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25   互动技术云服务商云视互动,已获用友畅捷通和用友幸福投资近千万联合战略投资 云视互动是一款集消息推送、富媒体聊天、音视频互动、多媒体客服的云服务平台,它将复杂的通讯技术封装为SDK提供给应用开发者,借助它所提供的SDK或API,广大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发团队便可轻松快捷实现自身产品跨平台、多终端的互动服务。   据了解,云视互动已获得了用友畅捷通和用友幸福投资近千万人民币的联合战略投资。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84     本地小企业主社交软件Alignable获800万美元融资 成立于 2014 年的 Alignable 致力于为本地中小企业主打造一个社交网络,让原本相对封闭的他们在与 “邻居” 的交流中达到互相教育和信息及资源交换的目的。根据官方数据,Alignable 已经覆盖北美 7000 个社区,横跨美国 50 个州及加拿大部分地区。   Alignable 近日获得了其第二轮融资,金额为 800 万美元。此轮领投方 Mayfield,上一轮投资人 Saturn Partners、NextView Ventures 以及 Lead Edge Capital 跟投。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12     国内一周产品报道:   职问 网址: http://www.zhiwen.me/ 创始人:邱兆年 创立时间: 2015年2月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60 简介: 职问是职场问答社区,职场版的知乎。   升职岛 网址: http://www.szisland.com 创始人:郭展序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97 简介: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超级职场社交和升职服务平台。     51CTO学院 网址:http://edu.51cto.com/ 创立时间:2013年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26 简介:是一家专注于综合IT技术领域的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为广大技术人提供一个优质、便捷、实惠的视频学习平台。   才储 网址:http://www.apesk.com/index.html 创始人:徐浥融 创立时间:2005年 上线(公司正式成立于 2011年)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76 简介:对人才进行优势分类,根据其不同天赋及优势,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好工到 网址:http://www.yaomahr.com/ 创始人:隋宗池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343 简介:一款基于LBS,蓝领求职返现,担保就业为切入点的互联网垂直招聘产品。                    
    资讯
    2015年09月28日
  • 资讯
    招聘经:如何在招聘中巧妙识别面试者的潜质 编者按:招聘几乎是所有创业公司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什么样人才是最适合公司的?这个难度堪比找到一个完美的人生伴侣。创业公司需要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素质?又如何在面试中巧妙地发现?又该如何将这些与自己的公司相结合,招到最适合的人?   针对这个问题,Koru的创始人兼 CEO Kristen Hamilton提出了她的看法提出一些建议。     公司往往是创始人组建的团队生产出来的产品,但如果仅靠你自己,根本无法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招聘是一个公司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的招聘失败,你可能无法获得成功。   由于市场的限制和潜在的招聘规则,创业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想要招到合适优秀的人事实上非常困难。有些人在简历上看上去很完美,但实际中他并不适合创业公司。   对于创业公司来讲,需要的是具备以下这七种素质的人,那又该如何在面试中巧妙发现面试者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呢?Kristen Hamilton 提供了一些方法。   1、有毅力 创业公司最开始没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它的节奏很快,它要求员工可以一当百用。同时,单调繁琐的日常工作是任何创业公司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其团队成员必然是有极强的毅力和弹性。   如何提问:向他们布置一个任务或是一个统计的问题,并密切关注他们的进程以及所需时间。试着了解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到底,他们在一个问题上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有一点值得注意,有毅力的人可能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记住你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你需要一个在无聊繁琐工作可以持续工作的人。   2、追求精准 在工作里,经常会用到数据和工具。数据和工具适合每一个工作,你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出工作中详尽的问题,也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利用什么样的工具去解决问题。追求精准是证明一个面试者能力的一个表现,无论是数据科学家还是成功的商业人士,他都需要能够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并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依次做出重要的决定。   如何提问:在很多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测试。你可以进行一个 Excel 表格测试或是逻辑测试。询问面试者他们是如何得到最终结果的,是怎样寻找细节数据和进行怎样的逻辑思考,有没有通过数据来做决定?   3、影响力 创始人需要知道团队中的每个人是否都理解公司的目标,在工作中他们又是怎样去实现它的。你要找的人可以深入了解他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和同事和公司完美地契合,并能够以公司目标为理念推荐工作。   如何提问:询问面试者是在定量时间里对公司或团队产品独特的影响。也可以问他们在之前公司里最欣赏什么类型的人,为什么他会对公司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回答中也许会提到取舍的重要性和要优先选择。   4、团队合作 跨职能团队在创业公司是一个常态现象,企业随着发展会越来越透明化。所以每个创业公司都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很强的人,优秀的人往往都可以在团队中起到一个协调合作的角色。   如何提问:你可以问他们十个左右关于团队合作的问题。譬如你可以和一个团队一起工作吗?和团队一起工作你会有什么困难吗?你在团队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你最有效的与他们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5、归属感强 每个创业公司最怕它的员工半路撂挑子,你需要的人是可以主动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主动学习,他们可以在公司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优秀合适的面试者在回答问题时会用 “我们” 而不是 “我”,这是一种归属感的文化心理象征。   如何提问:这种品质也是面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影响到公司的文化氛围。你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个小测试:问他们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是否有不公正的的事情,然后你表现出同情。这时候看他们的反应。   6、好奇心 好奇心也是一个优秀员工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无论是创造力、创新性或是快速学习的能力都源于本能的好奇心。   如何提问:在面试结束之后,你可以向面试者提出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问题要问我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可以看出一个面试者是否有好奇心。如果面试者没有任何问题,这不是一个好的预兆,他们或多或少都该对面试官提出问题,这样会显示他们之前对该公司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   7、行为举止优雅 在面试中,你要尽可能地从面试者的肢体语言和姿势以及话语中寻找出他最真实和最自然的表现。作为创业公司的一员,可以分清楚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明白对不同的人也需要说不同的话。   如何提问:你要考虑什么时候可以看出面试者最优雅的状态。是否在谈话中插嘴?是否在谈话后表示感谢?这些都可以显示他们是否拥有一个优雅的行为举止。   这七个技巧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招聘面试中,但不同的职业所问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每个创业公司需要依据自己公司的类型和实际情况,结合这七种潜质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招聘系统和策略。   目标明确带有一致性 大部分的招聘是通过一个主观的面试,但面试中的某些问题你不能标准化定性,你需要多次反复的和他沟通。创业公司前期的资金和时间都可能处于紧张状态,但记住,对于招聘你不能吝啬时间和金钱。   你可根据自己公司的类型和现实情况,想面试者提出问题,让他们利用你们常用的工具去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无论聘用与否,你都需要给面试者邮件反馈,邮件里要有你认为他们的优缺点,但记住这些邮件不要群发,但你要在邮件中明确的提出你关注和需要的品质,这次邮件沟通你可以对面试者再次测试衡量。   在确定你需要找什么类型的人之后,你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些人,包括他们的能力、内在的品质等,看看是否与公司相契合。   在确认了几个比较适合的面试者之后,你可以利用 “归属感” 和 “毅力” 来进行二轮面试审核。   擅于利用数据进行面试 事实上,每个公司都该对面试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把这些数据给公司比较重要的部门审查,之后收集他们的反馈数据,这样你会收集到越来越多关于这个面试者的信息,可以帮你做出招聘决定。   你可以对面试中的公司的某个问题定下标准化的答案,分析不同面试者给出的答案,根据此判断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否有一致性,可以依据这些 “一致性” 将面试者分为不同的几类,从中筛选。这样也可以提高面试的效率。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不要过分要求面试者是否名校毕业,也要走出 GPA(成绩平均积点)的阴影。   那些在学校里学习特别好的人并不适合创业公司,他们可能无法承受创业公司的压力和单调的工作。也不要想着和大公司竞争名校人才,在时间和金钱上你都无法和他们对抗。   你需要关注的是面试者的品质和能力,他是否符合你公司的需求,是否和公司的气场匹配。这些是不能从学历里发现的,就像你不能通过封面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一样。   如果可能的话,在你正式雇佣他之前,让他和你一起工作一两天;你可以把这种尝试放在晚上或者周末,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看出他是否真的适合这项工作。   每个公司的价值观都不同,如果有的面试者这七项都符合你的需求,但他的价值观和你相悖,就算他再优秀也不要雇佣他。   招聘是一件非常困难又很重要的事,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在招到既优秀又合适的人之后,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   本文来源:编译自FirstRound      
    资讯
    2015年09月28日
  • 资讯
    没错,Hay被收购了,但不代表什么 文/杨冰  来自公众号:管理笔记   这个新闻在昨天晚上忽然被业内人士不断转载,并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标题被写成:“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而结束了”。提到“一个时代”,是指以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收购本身我不予置评,Hay并没有关门停业,就如同Mercer被威达信,Hewitt被Aon,Watson wyatt和Towers perrin合并一样。除了必须要做的高管调整之外,业务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题目以及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也有人将几大顾问公司的变故和倍受关注的拆掉人力资源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这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创新连接起来。   奇怪,Hay并不代表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也不是一个时代。   基于能力的人才管理在2000年以后覆盖和补充了基于岗位的六大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基于岗位的时代,hay率先倡导的岗位评估挑了大梁,成为镇店之宝,其影响力就如同BCG矩阵之于BCG公司,金字塔原理之于麦肯锡,暗香之于沙宝亮,影响力延续到今天。   其实一直以来我个人喜欢合益的一句不起眼的话:“我们协助相关组织的领导人将战略转化为现实”。   在海氏评估法之后以及当下,我们似乎记不起来Hay group有什么独特创见的理念或产品,这家低调的以传统咨询渐长的老牌顾问公司。很快跟不上协同保险、投资等多元化发展的mercer,同时也跟不上大力通过薪酬调研为利器开疆扩土的Hewitt,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时至今日,战略解码、员工效能以及去年收购的TelentQ测评产品等并没有让hay一枝独秀。与此同时,大小顾问公司也都在寻求突破,因为大家在中国都是这几个亿,某些年份,甚至还比不上“思八达”这类培训公司。其实包括国内的这几大,遇到的也都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报价模式不同于外资顾问公司,基本在1亿上下徘徊。   当然,有成长快的公司,第一种是将咨询做成加盟合伙模式,快速将团队从形式上做大。第二种是“咨询+资本”。第三种是以顾问基因去做管理培训的公司,借助企业大学的热潮,开展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体系建设,并售卖自有课程和从国外引入的课程。第四种是对接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公司。以上大抵是这十年“快公司”中的几种,对号入座并不难,但不包括招聘和人事外包类公司。   在这先现象背后,有几件事情值得思考。 1、有人在这件事情基础上说,这些年管理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无创新。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进入了理念创新最为丰富的时代,也进入了讨论理念最激烈的时代。代表人物如尤里奇老师,这可能和他是老师出身有关,他说从关注模块、关注产出、关注业务到“由外而内”,hr理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但是无论是尤里奇,还是学院派、顾问们以及在职的hr大咖,都无法以个人或联合途径将这些理念结构化和转化,就像当年的六大模块。多年前的“三支柱”忽然在国内流行,虽然不少企业最后将其搞成了“三只猪”。我们不缺创新,也不缺实践,缺的,可能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商业变革再次达成稳定这一助推器。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管理创新实际上是滞后于实践的,不能被明确和向应用转化的。   2、关于管理顾问的价值。未来应该会回归,当下有些乱。商业合作中,从企业端而言,对顾问的价值认知不清楚是主流,甲乙方角色认知、沟通、分工容易出现问题。当然,这个顾问这一职业不再神秘,渐渐不被敬畏有关系,表面上有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做顾问,于是职场遇到瓶颈的高管、刚毕业的Mba、学院派的老师们都来了,但过程都必须会经历,顾问做的越久,对系统思考的感触会越深,在行为上表现为越来越谨慎,有一个简单的结论是顾问和企业都需要注意的,外资顾问公司的方法论对民营和国有企业实际上帮助非常有限,一定有不同意见,但作为顾问来看,这几乎是一种普遍事实,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和管理演进的节奏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与顾问团队专业、人格的匹配是重要的。   3、关于管理咨询公司。包括HR 管理顾问公司,几大国际公司以及内资大小顾问公司,这个行业自然不会衰退,相反,仍将是主流。因为企业几乎是刚性的需要案例,需要第三方,需要信心和期待。但是如何聚焦价值创造,如何更长久的贴近企业,共同成长,需要带头人静下来思考。顾问公司也需要“由外而内”,手上拿的是锤子,所有问题都变成了钉子的工具型顾问公司必不长久。以倒卖课程为主的培训公司,高层团队不专业,也终将不会长久。以价值为导向,下努力寻求管理切入点,激发企业持续增长潜能的顾问公司,内行管理内行,要团队不要明星的顾问公司,才会有更长足生命力。随着国内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Hay等一众外资顾问公司的本土化路径将是最大的挑战。我本人知道的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是他们近些年也在关注收购本土中小型的优秀私营顾问团队。   管理的实践必将融入和跟进社会商业,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我们就都无法挣脱,慌慌张张、唯恐落伍,追求无限,却只会带来更大的有限。或许,由外而内,讲的是另一重意思,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尼采在100多年前说过的话,今天听来,这句话仍然有穿透心灵的力量。现象归现象,发生了什么事,别人说什么,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资讯
    2015年09月25日
  • 资讯
    Hay被贱卖?!一个时代可能因此结束了 // // // 据最新消息,咨询业巨头合益集团(Hay Group)被主营高管搜寻业务的公司光辉国际(Corn/Ferry International)收购,收购金额仅4.25亿美元!   而收购合益集团的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 NYSE:KFY), 是一家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并且专注于高管搜寻的公司。1969年成立于美国,1999年,Korn/Ferry在纽交所上市(NYSE:KFY)。现任CEO:Gary Burnison。   这场收购,或许标志着能力素质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结束!   合益集团于1943年在美国费城成立,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7个国家设有86个办事处。包括IBM、联合利华等众多“世界500强”在内的全球知名正在使用合益的服务。其中,全球最受推崇的50家企业中,有35家是合益的客户;全球前十名的企业中,有9家在使用合益的体系。从成立至今,合益已为全球近万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也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蜜蜂派                        
    资讯
    2015年09月24日
  • 资讯
    ZenPayroll改名为Gusto,向福利业务拓展,追Zenefits 的节奏? (HRTechChina编辑部 9月24日报道)   ZenPayroll正式改名为Gusto。   人工处理工资单很容易犯错,这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者的心头痛,ZenPayroll这家创业公司要帮业主做好这一业务。然而ZenPayroll突然宣布其将改名,并把其业务向福利方向拓展。   首席执行官乔希 · 里维斯透露到,我们早就意识到会改名,在公司发展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会这么做。   里维斯告诉BI团队选择 ZenPayroll 作为其初始名称的来由:眼看就只有二天我们产品要在 [Y Combinator] 演示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打印t 恤(所以就取了这么个名字并且决定以后要改?!)。   不过新名称, 里维斯说,我们也想了好久,最后受服务对象启发而起了这个名字。   公司总部位于 San Francisco,目前业务包括提供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来自动执行税款计算和支付薪金。其基于 web 的服务已经在超过 20,000 的小型企业得到使用。   当它还没改名(还是叫 ZenPayroll )的时候,公司的目标是帮助 600 万美国的小企业— — 像花店、 教堂和沙龙— — 解决工资条的问题 ,要知道在过去这些机构的工资条通常是由人工完成。   但在上周四公司还宣布,它将推出健康福利和工人赔偿等企业服务,这样雇主和雇员可以使用他们的一站式系统满足他们基于补偿的一切需求。“回看 2012 年我们种子轮融资文件,你会发现我们从一开始就打算这么做,包括福利这一内容,现在我很兴奋把这一计划与公众分享。”   在Gusto的平台上,员工可以访问和管理他们的福利和工资信息。基于已有企业的工资数据里, 夫斯说,它们可以完美实现与福利的无缝对接。   Gusto和 Zenefits在过去曾密切合作过,不过现在这一公告似乎证实了早些时候两家公司成为对手的报告。早在本周前BuzzFeed曾报道Zenefits(一家估值45亿美元的福利管理公司)正开发新系统用于处理工资条,而现在,Gusto打算闯入福利这一领域。   今年早些时候公司宣布了 其6000 万美元 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谷歌资本领投),而今估值已达5亿6千万美元。公司每年要处理数十亿美元的工资单,业务遍及美国各大州。公司现有员工约 250 人,和里夫斯说,未来几个月我们还会招募300员工。Gusto除了在 San Francisco 有个办公室外,还在丹佛市另开设了一间办公室。   早期2000 万美元A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支付公司Stripe,Evernote(印象笔记),Eventbrite(在线活动策划服务平台),Instagram (图片社交网络)和 WordPress 的首席执行官,阿什顿 · 库彻、 贾里德 · 莱托以及PayPal, Nest, Mint, Twitter, and Reddit等科技公司创始人均参与此次投资。   (图片来源Inc)   以下为Gusto创始人关于ZenPayroll改名的一封邮件:   Today is a big day for the whole ZenPayroll community. ZenPayroll is now Gusto. When we founded the company in 2011, our core belief was that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every business. Four years later, we believe it even more strongly, as we’ve grown to serve tens of thousands of businesses across all 50 states. We are on a mission to help businesses everywhere put employees first. Today, we’re taking another step towards accomplishing this mission by launching health benefits and workers’ compensation services that make employers’ lives easier, and enable employees to do the best work of their lives.   Our new name Gusto was inspired by our customers and their teams who show courage and passion in the work they do every day. When you work on something you care about, with people you enjoy spending time with, it’s an amazing feeling. That energy. That oomph. That’s Gusto. We believe everyone has the potential to feel this way at work.   HEALTH BENEFITS AND WORKERS’ COMPENSATION Today, we are also launching two incredible new services: health benefits and workers’ comp. These services are fully integrated with payroll, which remove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unnecessary manual effort for business owners. Most importantly,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can now onboard and manage all forms of compensation in one modern product.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We exist to serve our customers. Helping them build great businesses and put their employees first is what motivates us every day. In the coming months and years, we’ll continue to add exciting ways to mak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lives better. Stay tuned.   Please reach out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 We’d love to hear from you.   Josh, Tomer and Eddie Co-founders of Gusto      
    资讯
    2015年09月24日
  • 资讯
    招聘市场七大创新商业模式盘点: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 笔者原来在淘宝担任资深技术专家,偶然的机会加入招聘类产品创业的行列,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略有感悟。虽然跟招聘界的资深前辈相比经验不足,但互联网有个规律:行业总被外行人颠覆。从十几年做互联网平台的经验看招聘,也许有别样风景。   近十年的中国招聘市场,创业者不少,成气候的不多,近10年来未产生什么本质变化。是市场早已过饱和,还是创新乏力?本文就是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中国的人才市场很小吗? 美国人才市场有一个市值300亿美元的公司叫LinkedIn,日本人才市场有个市值300亿美元的公司叫Recruiter,而中国呢?所有的招聘类公司市值加起来不足30亿美元,为什么呢?   中国的人才市场与美国或者日本相比很小吗?我们认为不是。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创新尝试与模式的局限 招聘类产品的创业,是门槛最低的,也是最艰难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因为行业的水很深。如何评价一个招聘平台的好坏呢?我提出一个:谁拥有人才最全最新的简历和意向,谁就能统治人才市场。但中国市场谁做到了呢?答案是:暂时没人做到。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近些年的创新尝试和各自的模式局限。   1、行业垂直投递 在传统三大招聘网站统治互联网招聘市场10年的情况下,以拉钩为代表的行业垂直化投递平台凭借免费和产品微创新撕开一条口子。一时好评如潮。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创业也是需要赚钱的。免费之后增值的收入在哪里?目前还在探索。   【创新点】 免费,降低企业门槛; 产品微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更细的类目运营,效率提升。   【局限点】 盘子太小。51job本身的盘子就不大,假设51job把这些产品微创新搬到全类目,能把盘子做大多少倍?而十分之一个51job呢,又能走多远? 利润太薄。投递类基本上是小UV基础上的广告换流量,流量再换广告的循环,简历获取成本太高,而且运营极重,赚点辛苦钱。   2、白领招聘 成规模的,差不多就猎聘一家吧。猎聘集成了投递、企业直招、猎头服务等多种形式。以投递模式为主。近些年来稳步增长,但确实有点太稳了。   【创新点】 做细分人群,混合多种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以猎头为招牌吸引简历。   【局限点】 没有跳出投递的主模式。小众、低频、低客单价的生意,简历获取成本太高,更新频率低,赚大钱很难。 企业直招很难保证高频。  猎头服务做得太浅。   猎聘若要获得新的增长点需要专注,做自营猎头或者猎头平台都是出路。   3、蓝领和兼职 这是近两年的创业热点。58、赶集、兼职猫等都发展迅猛,简历数量和营业额迅速赶超老牌三大招聘网站。   【创新点】 降低了企业入驻门槛; 降低了人才使用门槛; 无线App让沟通更加的便捷高效; 这是大众、高频、低客单价的市场,有得做,应该还有很多倍的增长空间。   【局限点】 看巨头脸色,58赶集已经形成行业巨头。   4、职业社交类 LinkedIn用最轻的模式达到了终极目标,中国也不乏模仿者,天际、若邻、大街、脉脉,也包括LinkedIn的本地化领英、赤兔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从0到1迅速增长,而从1到100却增长乏力。   【创新点】 以职业社交驱动人们更新简历,美国有成功的先例; 低成本、高频词的获取简历更新。   【局限点】 中国职场上不存在郑重的社交文化,只存在速食文化。加你是为了做一锤子买卖。猎头、HR、销售等人员太随意的加好友和大众太随意的接受,使得普通人的社交圈子迅速变成90%的人不认识,然后便失去了更新和访问的兴趣。   我预测这个文化的差异在未来三五年内很难改变。   5、大数据类 E成、51猎头等用海量的简历匹配海量的职位,然后自动化的方法进行意向确认,从而代替掉大量的猎头和HR的人工劳动,提高行业效率。这貌似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案,而瓶颈在于数据的分析与匹配的技术,这个模式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出名堂。   【创新点】 技术驱动创新,理想是好的。   【局限点】 简历源过于统一化。基本都来自几大招聘网站,源过于单一,搜索的模式就很难行得通。 简历过于陈旧。绝大多数是多年前的简历,陈旧的简历就无法做精准匹配。 有用的简历太少。如果加上教育背景、收入层次、行业背景、简历更新时间等限制条件。千万级的简历就剩下几十万了。 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人才不会因为低频的需求装上你的App,那么剩下的自动化渠道只有email营销和短信营销,这两种手段到达率和转化率都低得可怜。 候选人对自己的高估。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回复yes的人之中,80%的情况又是候选人根本配不上这个职位,但想尝试一下机会的情况。   6、主动招聘类 人才主动投简历给企业,叫做投递类或者叫被动招聘,跟这个模式相反,企业或者猎头主动用机会找人才叫做主动招聘或者叫被动求职类。主动招聘可以分为企业直聘和猎头招聘,企业直聘的代表类产品有Boss直聘,还有猎聘、51job、智联招聘、58的卖简历服务;猎头平台的代表有猎上网、萝卜兔、基摩村等。   【创新点】 把人才看机会从低频变成高频; 提高了match度; 拿钱换效率,高客单价,从而拉动了整个产业的产值。   【局限点】 效率低下,命中率太低。搜简历、做match、电话确认意向是辛苦活,一个人努力一个月未必做成一单。 普通企业主管和HR很忙,不会把大把时间放在这个辛苦活上。 大企业招聘具有潮汐性,囤积充足的招聘HR成本太高。 平台对猎头缺乏约束力,没有工资诱惑,没有老板管束,猎头很难在平台上持续这种辛苦但效率低下的工作。   这个模式若要行得通必须做到用产品和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行业效率。   7、娱乐工具类 以Glassdoor为代表的曝工资,借助SNS的传播确实红极一时。然后来的快,走得也快,昙花一现是工具类产品的通病。 【创新点】 好玩; 强自传播性; 可以瞬间低成本获取简历。   【局限点】 不可持续; 用户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  缺乏后续的转化。   三、总结 说了这么多,还点评了几家创业产品,本来我也没资格说三道四的,因为自己也没做出个名堂出来。其实绝大多数产品都做得比我们好很多,无论是做的早还是其他的原因,好就是好。对此我身怀敬意。   有些评论可能看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舒服就不舒服吧,都出来创业了,还要那么多没用的面子做啥?希望本文对于即将投身招聘类产品创业的人能起到一点点作用。不要一下子掉入模式的火坑里。方向错了,努力只会越走越远。   本文作者: erbaozhenhaoji ,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26665/1.html  
    资讯
    2015年09月23日
  • 资讯
    HRTech一周:创业者应该这样招募自己的员工 以下是HRTechChina为您整理的上周(9.14–9.20)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精彩动态。上周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一周动态我们将分为三个板块,分为一周热文、一周融资/收购报道、以及一周产品报道。   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一周热文    创业者应该这样招募自己的员工 成也员工,败也员工。尽管你很希望马上就雇佣第一个走进面试大门的人来尽快处理好问题,但是如果你真这样做了,就等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小公司根本无法养活无用之人,因此,在你开始招募员工之前先花时间弄清楚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这样才是一个明智的开端。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06      调查显示:2015年美国远程办公人数比例接近50% 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随着电信业的发展,渐渐朝着随时随地远程办公的形式转化。据新泽西理工学院在线MBA项目调查统计的最新数据,近来美国远程办公人数比例进一步提升,现在已占到职工总数的48%,其中5300万为自由职业者,他们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7150亿美元。自由职业者中又有4成为独立合同工,27%为兼职者,18%为多元化工作者,10%为短期临工,5%为自由职业主。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094     HR招聘要分析哪些数据、如何分析、有何价值 在这个凡事讲求效率和价值的时代,Recruiter们越来越体会到数据分析的价值:只有超越简单的招聘工作汇报,透过日常招聘数据,提炼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挖掘原因,才能真正让招聘工作摆脱例行公事似的糊涂泥沼,不断得到优化,实现更高的效率。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41     四张图看未来十年的公有云市场 Wikibon最新报告《Public Cloud Market Forecast  2015-2026》提到:从2015年到202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保持20%的复合增长率,2026年达4930亿美元。其中,PaaS、SaaS、IaaS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6%、18%和19%。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25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在线招聘市场增速放缓 据最新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在线招聘市场研究》指出,2014年,中国在线招聘市场的规模接近50亿元,几乎是2010年的三倍。但自2013年起,在线招聘行业的增速开始减缓,规模增长趋于平稳。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90     一周融资/收购报道   大数据分析服务商Optimal+融资4200万美元 KKR领投 KKR今日宣布领投大数据分析服务商Optimal+,总投资额达4200万美元。 Optimal+通过最前沿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每年分析处理超过250亿个芯片,为半导体产业提供高操作性、端对端商务智能解决方案。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12     营销数据服务公司Unified获1000万美元投资 该投资由Silicon Valley Bank提供。 Unified通过行业先进的数据平台为专业营销人员提供分析、方案和广告工具。目前该公司有超过600个客户,包括全球2000强企业和他们的广告代理。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09     帮帮账获中路资本近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帮帮账已获由中路资本提供的近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团队建设和业务铺开等方面。上海元升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份正式成立。 帮帮账切入点以代理记账为主,目标着力于数量迅速上升的中小企业。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03     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完成1000万元Pre-A轮融资 企查查已于今年7月完成1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创东方资本、燧石资本。今年2月,它刚刚获得华兴资本的数百万天使轮投资。 企查查是一个一站式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包括企业工商信息、股东法人信息、诉讼失信信息等,产品分为个人用户端和企业用户端两个版本。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71     企业在线问答公司AnswerDash(Qazzow)获得种子轮290万美金融资 本轮融资由Voyager Capital 领投,Arnold Venture Group、Summit Capital、The W Fund、WRF Capital跟投。 AnswerDash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AnswerDash通过技术嵌入功能答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回答消费者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削减相应的用户支持开支,同时保持用户不流失。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86     专注云监控和大数据,“悠络客” 获亿元 B 轮融资,东方富海领投 云监控运营商 “悠络客” 今天对外宣布获得近亿元的 B 轮融资,由东方富海领投,用友幸福和理成跟投。公司 成立于 2009年,2013 年曾获 KPCB A 轮数千万人民币投资。 悠络客运用 “云开放技术平台 + 视频大数据”,为连锁企业提供智能化 “安防管理 + 店员管理 + 客流分析” 服务。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95     就业技能培训平台LearnUp获得A轮800万美金融资 LearnUp此次获得A轮800万美金融资。此轮融资由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和 Shasta Ventures领投,其他投资方为Greylock Partners、Floodgate和 High Line Venture Partners。 LearnUp主要业务为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并且LearnUp会为用户联系一些大公司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23     HIVE宣布完成来自IDG等300万美元融资,主持人汪涵参投 创始人杜梦杰透露,HIVE 已经完成了来自 IDG 资本、丰实资本、投中集团创始人陈颉,以及知名主持人汪涵的 300 万美金天使轮融资。 HIVE隶属追梦网旗下,是一个发现全球实习、义工和兴趣实践机会的平台。   详细内容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20     国内一周产品报道:   寻英网 网址:http://www.xunying.me/hrtech 创立时间: 2015年 创始人:周俊临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18 简介:寻英网以大数据重新定义人力资源为目标,利用大数据对传统招聘行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提出了“配聘”的概念。     蚂蚁公社 网址:http://www.58mayi.com/p_index.html 创立时间: 2014年10月 创始人:王烁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00 简介:蚂蚁公社蚂蚁公社是一款连接在校大学生和企业的 APP,将企业的需求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甚至可能进一步获得企业的实习机会。      快乐报销 网址:http://www.feekong.com/ 创始人:Peter Deng 创立时间: 2014年5月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097 简介:快乐报销是一个小微企业报销管理系统研发商,旨在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报销在内的完整财税服务。      看招 网址:http://kanzhao.zhaopin.com/ 创立时间: 2015年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31 简介:看招,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整体校招解决方案,业内第一个提供集合式在线宣讲会的全数字化招聘平台,宣传、宣讲、投递、面试,一站式完成。      Hijobs招手 网址:http://www.izhaoshou.com/ 创立时间: 2015年5月 创始人:刘树军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162 简介:招手职场是专注于地产行业的垂直招聘APP。     慧算账 网址:http://www.kungeek.com/index.html 创立时间: 2013年7月 创始人:张述刚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10 简介:慧算账是是一款记代账工具,主要面向代记账公司等财税中介机构。      人人office 网址:http://www.renrenoffice.com/e/action/Listindex/?classid=102 创立时间: 2014年11月 创始人:程海春 报道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207 简介:人人Office是一个主打协同办公的云端办公室租赁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创业者提供1天起租服务,主打全国连锁、拎包入驻服务。    
    资讯
    2015年09月21日
  • 资讯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SAP CEO楼梯摔倒失去左眼 仍将执掌公司 德国软件巨头SAP周四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德马特因意外从楼梯上摔倒,面部碰到碎玻璃,导致失去一只眼睛,但是他仍将继续领导SAP公司。 据美国财经新闻网站CNBC报道,迈克德马特今年54岁,七月份,他在美国的亲戚家停留,结果遭遇了意外故事。 有一天夜间,迈克德马特拿着一杯水,结果在楼梯的地毯上滑倒,玻璃杯摔碎,不幸的是,他的面部碰触到了碎玻璃,导致失去知觉。 迈克德马特差点因失血过多死亡,但他随后恢复了意识,大喊救命。随后亲戚将他送往医院,由于发生感染,迈克德马特失去了一只左眼,目前他已经安装了一只人工眼睛。 这位高管对德国媒体表示,他仍然健康活着,比过去更加坚强,更加富有激情,他仍然可以为SAP公司效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迈克德马特表示,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好转,预计在10月份可以再次乘坐飞机,届时将会返回德国重新掌管SAP公司。 和许多大型公司一样,SAP也有紧急情况下的高管备份计划,不过该公司监事会的主席Hasso Plattner对德国媒体表示,由于迈克德马特的身体已经逐步康复,因此已经不需要让其他高管来接替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迈克德马克表示,整个SAP监事会仍然对他充满信心,他将会在10月份参加公司的董事会会议。 SAP是全世界最大的商用管理软件公司。为了让企业从传统管理软件转型到云计算、云服务时代,迈克德马特实施了几次重大的并购交易。 据报道,迈克德马克口才流利,曾经是一名成绩斐然的销售员。去年他出版了一本自传,讲述自己在职场的打拼经历。 迈克德马克是一名美国人,他的家在美国,因此经常在美国住所和德国SAP总部之间飞来飞去。(晨曦)
    资讯
    2015年09月19日
  • 资讯
    手把手教你做一家 “2 万亿” 美元的教育公司 编者按:互联网的普及,创造了互联网教育平台,移动端的出现,带来了在线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放在教育行业。   尽管它比较热门,但真正成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在成功的案例中,其中2U 教育公司去年以 5 亿美元的估值正式上市,另一个不太出名的教育公司EdTech去年的市场资本额已达 15 亿美元;另外,在线教育平台Lynda以 15 亿美元被LinkedIn收购。教育创业公司如何发展?如何塑造未来估值可达 “2 万亿” 美元的成功企业?投资人 Mahesh Vellanki谈了他关于教育创业公司未来发展的看法。   就美国而言,每年在教育行业的投资可达 1.6 万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可达 1 万亿美元,K12 教育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资本额分别为 6880 亿美元和 5350 亿美元。尽管拥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教育行业的现状和创业公司的发展都不容乐观。   教育行业现状 1、贫困家庭学生大学入学和学费压力 学费上涨,教育变得越来越昂贵,贫苦家庭和学生早已负担不起。   2、失业率上涨 教育成本变高,但学生数量并没有减少,就业压力依旧巨大,失业率近些年呈上涨趋势。   3、过时的学习模式 现阶段大学的学习模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大都是照本宣科,创新能力较低。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不适合培养当代人才。   我们要做什么? 纵观当下的教育行业,会发现在 K12、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类别中出现了很多的创业公司,他们会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未来发展的想法 我认为对于教育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讲,2U 公司和 Lynda 公司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2U 专注于提供名校在线学位课程,它与美国名牌大学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虚拟课堂服务,为大学提供工具、技能、资金等来帮助大学管理在线教育项目,同步大学教学课程。而 Lynda 是一开始就使用收费订阅,打造丰富优质的教学课程,让用户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   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在公司固有结构的基础上与学校等其他教育结构达成合作,借用其生源优势和影响力。   学习硅谷客户营销策略。树立产品观念,通过免费商业模式以及病毒式传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增加客户群。   基础内容建设。对于一些初创公司,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技术和服务建立丰富教育资源,内容为王。完善公司即教育平台的基础性服务。   教育行业的创业公司更多依靠着网络,优化网络技术平台,为在线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教育会变成什么样? 在这里让我大胆的预测一下: · 学习成果优先化。 · 教育结构的规模变大。 · 去大众化,更多 “个人核心” 内容。 · 减少人力教师,利用技术和自动化教学。 · 远程学习和在线课程将成为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模式。 而这些情况则需要当下的教育创业公司来实现,他们的成功将改变教育的模式。   本文来源:编译自Mahesh VC     How Startup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2 Trillion Education Industry Educat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dustry in the US following healthcare.  Yet despite it’s gargantuan size, start-ups have had a difficult time navigating it and achieving success.  One of the few recent success stories is 2U (in Redpoint’s portfolio), a company that partners with to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ring their degree programs online.  2U went public at a half billion dollar valuation last year and has quietly traded up to $1.5B in market cap – it’s one of the biggest EdTech companies that you have never heard of.  Separately,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Lynda.com was acquired by LinkedIn for $1.5B.   I want to see more case studies like 2U and Lynda in other areas of education.  While the US was once the clear leader in global education, that is no longer the case in the K-12 sector – the largest of the education markets – with fears that the post-secondary sector may soon follow down that path.   There is $1.6 trillion spent annually in the US on education, and $5.5 trillion globally.  The government alone spends $1 trillion.  The US K-12 market and US post-secondary market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funding combined) are $688 billion and $535 billion in size, respectively.  To tackle this market, start-ups have also raised a fair amount from venture investors – $320 million in 2009 and approaching $2B in 2015.  It’s easy to throw around big numbers, but what’s really going on?   Key Problems and Trends in Education 1) Enrollment and pricing pressure on universities due to families’ inability to pay Follow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re has been a 39% decline in family net worth.  Student loan debt has also been steadily rising, reaching about $30k on average today.  Education is already expensive but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students and families to pay up.   2) Growing budgetary pressure to find cheaper solutions Annual spend b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s increased as a percentage of GDP every year.  Despite all of the increased spe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ate, and Federal departments have all been facing budget cuts.  At least 34 states are providing less funding per student for the 2013-2014 school year than they did before the recession hit.  There is also growing regulatory pressure for better student outcomes and analytics.   3) Poor educational outcomes despite increasing expenditures and student debt The unemployment curve today, particularly for younger people, is far worse than when compared to pre-financial crisis.  Institutions are receiving less government funding and as a result students have to pay more.  Adding in poor job placement to the mix is basically adding salt to the wounds.   4) Inefficient and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t is just plain hard to weed through the bureaucratic and organizational mess that is education.  Start-ups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navigate existing processes, deal with compliance, find the right budgets and decision makers, and determine the proper go-to-market strategies.   5) Antiquated learning models Our current learning model, i.e. college degrees, textbooks, learning pedagogy, etc are all antiquated.  Most of our institutional learning was developed a couple hundred years ago and has changed at a snail’s pace in regards to technolog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industries.  There are better ways to learn.     What Could The Future of Learning Look Like? Let me take a stab at the future here (applies to both K-12 and post-secondary): Outcomes-based learning will be front and center Education will be more about mass customization versus today’s structured and regimented learning Less Common Core (wikipedia), more “individual core” Focus on adaptive learning in capsules rather than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Altschool is a good example) Rather than teachers lecturing a class, they will instead employ a hybrid model where the teacher shepherd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leverages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in the classroom Vast amounts of data will be created which will reinforce the mass customization element Distance learning and online programs will solve issue of university saturation (colleges have fairly static enrollment supply while student demand keeps increasing)   So How Are We Doing Today?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start-ups going after K-12, post-secondary, and adult learning categories.  Below are some of the main segments: Parting Thoughts I could argue that some of the recent start-up successes have gotten to where they are by focusing on adult learning, that is, totally ignoring K-12 and post-secondary where the go-to-markets are quite challenging.  Companies like Pluralsight, Lynda, Udemy and General Assembly come to mind.  Still, there are promising young start-ups attacking the existing education industry such as ClassDojo, Remind101, Instructure, AltSchool, Clever and Brighbytes (and 2U).  Some of these companies have done a particularly brilliant job of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 for end users by leveraging Silicon Valley consumer tech lessons to juice their go-to-market strategies (i.e. thinking product-first, freemium distribution, viral hooks, etc).  In any case, it is still early days and I expect to see iconic companies built in educational content,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资讯
    2015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