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谷露软件CEO施润春:实在一点,市场需要有用的东西 施润春,谷露软件CEO,人如其名,温和润雅。别人眼里艰难苦逼的创业之路,从他口中娓娓道出时,似显云淡风轻。他有时不得不跟人强调:“别看我说得轻描淡写,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的。”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加入猎头行业,6年潜心积累,然后辞职创业,花了整整1年专注开发猎头软件,充当最初的销售员,一家家公司敲门卖产品。在浮躁的创业圈,施润春像一条沉静的河,顺流而行,心无旁骛。 一切都源于最简单的初心:看到了行业的问题,想要解决;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向往,想要突破。 人生所有经历都是创业的“储备金” 施润春出生于上海郊区,从小性格沉静,唯独对电脑特别着迷,刚进小学就有了第一台286电脑,使用的是DOS操作系统,而且还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对计算机的独特兴趣一直延续到了他的大学生活中,就读于上海大学国商学院信息管理这样一个管理与计算机技术交叉的专业,在校期间施润春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保持优异的成绩,一篇与电商系统设计相关的毕业论文更是一举获得满分。 大学四年里,他的生活足以用丰富来形容,Scope成长营、GBE2课程、运动、社团、结交朋友、到处旅游外加读了很多“闲”书,他形容自己“肚子里总有那么一股不甘现状的劲”。 2012年,30岁的施润春站上了人生的分水岭,迷惑随之而来:而立之年,这辈子再不做些什么,万一哪天挂了,肯定会遗憾。 这时的他,是一个在猎头行业工作6年的资深猎头,6年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施润春还在卫生局负责三甲医院信息的管理系统,认定呆在舒服的地方,会让自己废掉,于是辞了职,进入充满竞争、节奏紧凑的猎头公司工作。再一次的辞职创业,做猎头软件也是出于同样的一个原因:怕自己废掉。 “改变自己也好,改变行业也好,这辈子总得改变些什么,才没白过”,他说。 从小对电脑的兴趣与专业的学习让施润春比别人多了一些系统思维和技术头脑,这促使他在做猎头的时候主动选择了面向技术职能的人才,也让他在外资公司做猎头时,得以被委派去兼管内部的招聘系统。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猎头招聘管理软件。 6年时间,施润春把猎头这个行业摸清楚了。招聘是很难标准化的行业,其中细分的中高端人才招聘(猎头)更是如此,需要人为评估的地方很多。但是无论低端还是中高端,招聘都是一个对工具有依赖的工作,用施润春的话说:“实在不行,用Excel也行,但是会很累。”一款好的招聘管理软件,能够给企业的招聘、HR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然而在国内,好的招聘软件少之又少。大企业要么选择购买国外软件,要么自主研发,小企业没钱没实力,只能买便宜的软件凑合用。甚至有不少企业还在沿用2000年初的单机版软件。和美国比起来,国内的招聘行业使用的工具非常原始。 施润春意识到这其中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于是决定自己着手来做。他并不知道中国的创业大潮会在两年后汹涌而至,当时别说找创业的风口,他连第一批客户都没找到。用了大半年时间独自闭关完成产品的原型设计后,施润春通过朋友结识了技术合伙人方雷和吴念祖。幸运的是,三个人的脾气秉性比较接近,都能够沉下来一心一意做事,在大方向上又有一致的技术理念,最初的团队就这样组建了。 团队中施润春负责产品和UI,方雷负责后端架构,吴念祖负责前端架构,三人放弃之前的高薪,在基本不拿工资的情况下就这么开始干。没有办公室、没有投资,平时在家远程工作,偶尔碰头,有时候在咖啡馆开会,有时则借用朋友公司的会议室开会。最初的一年,其他什么都没做,就是踏踏实实地埋头专心开发产品。三个人共甘共苦,彼此扶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凝结出深厚的友情。 后来他回忆说,这是特别幸福的一年,虽然一分钱没赚,但它在厚积薄发,把这之前的人生积累的一切慢慢实现。创业两年后,三个人才正式开始拿工资。 站对风口,行业深耕,产品赢口碑 猎头招聘软件是一个很小众的产品,在这个细分领域,国外差不多有五六十款不同产品,甚至因此诞生了好几家上市公司。实际上,不只是在这个领域,国外的整个2B(To Business,即以企业为客户)市场都很发达,仅在欧美就有约2,700万家2B企业,其中三大领军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更是超过了4,000亿美元。而在中国,2,200万家企业之中,连一家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SaaS公司都没出现,社会整体对企业级SaaS系统的认知也非常不足。 形势从2015年开始有了变化,随着一大批O2O企业的倒下,国内的资本市场也开始寻找新的风口:企业服务+互联网,通称“2B互联网”。这个风口的出现并非盲目,2B服务相当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了二十多年,人们终于意识到,各类“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应用,企业分散式的重复开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成本浪费。美国作为在互联网领域最先起步的国家,企业级应用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目前有45家SaaS上市企业,总市值接近两千亿美元,这给中国的投资人带来了启示:这一行业具备巨大价值。 2012年就开始研发产品的谷露,可以说提前好几年就做好准备,赶上了这个创业的风口。 这不是运气好,即使是在“2B互联网”最风行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创业者敢涉足这一领域。因为2B产品和2C(To Consumer,即以消费者为客户)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并非有创意、有点子就能干。它涉及复杂的行业特性和企业业务流程,创始者必须在一个行业有深耕的经验,有相当厚实的积累,才能开发出针对特定行业和不同企业,具备高适应性、高扩展性、以及灵活的可配置性的产品。 6年的猎头经验,让施润春深谙这一行业的“关节”和“痛点”,这让他能够在进行框架设计的时候,将一线的猎头管理思路融入产品中。比如,简历管理工作庞大又繁琐,施润春在简历管理的自动化方面做了很多优化,实用的批量处理功能、解析筛选功能都能够让系统使用者大大提高效率。再如,对猎头来说,维护候选人关系很重要,但这项工作也很费时费力,谷露软件从工具层面实现了维护方式的部分标准化,有效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因此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客户的青睐。在得到天使轮投资之前,公司只有三个合伙人,连办公室也没有,但那时的他们已经靠自己的产品和口碑签下了近百家付费企业客户,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 盈利太早未必是好事 施润春的谷露软件自从在猎头行业闯下一番天地之后就一直都在赚钱,早在2015年,营业额就已经达到2013年的十多倍,颇受用户好评。 没有被短期的成功蒙蔽了对行业的思考,施润春意识到快速的盈利并不意味着谷露的未来必然一帆风顺。 同为面向企业提供SaaS招聘软件的供应商,谷露在国内的竞争对手规模更大、知名度更高、起步更早,近年来都在不断扩张,蚕食市场。 面对气势高涨、资本雄厚的竞争对手,谷露拿什么来拼? 首先,拼产品。产品是第一位的,谷露的产品设计明显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而且在以每天至少一个版本的速度更新迭代。施润春对产品的定位是做出一款可以走向世界的招聘管理软件,这就要求谷露团队不仅要保持原创能力,挖掘提炼本土化的需求,同时也要有全球视野。 其次,拼团队。施润春的团队基本都是年轻人,成长非常快,施润春只招两种人,一种是有干劲的、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另一种就是对招聘行业有深刻理解的人。谷露团队的成长很快,除了产品,团队成员的成长性也是施润春最为关注的。施润春相信,团队人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合作意识,有团队精神的成员如果发挥协同作用,能够带来几倍的效率。 还有一点,拼人脉。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秘籍”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是关键的成功要素,“人脉”这个词,听起来更像是上个时代的遗物。但在猎头招聘这个细分领域,没有人脉,寸步难行。施润春的创业过程之所以看起来顺遂,是因为他不需要拼得头破血流,合伙人于人脉,客户于人脉,连投资人都是人脉的人脉,这一切几乎都是“水到渠成”的。早期积累的人脉,使得施润春在这个领域闪转腾挪,如鱼得水。 但是,拼这些就一定会赢吗?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所有企业都需要这个产品,这个市场看起来几乎无限大,但现实是,国外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几家大型的上市公司占据,国内的市场,谷露才刚刚起步。未来一大批2B企业将乘着风口发展起来,谷露的对手或将越来越多,竞争趋势也会更加激烈。 根据美国SaaS软件行业的经验,公司一开始就有利润,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SaaS的盈利模式,不是靠一次性出售来赚钱,打个比方,一个软件卖出去50万,普通软件服务商能够一次性收取这个费用,SaaS的模式则是每年收10万,5年收完。按照这个商业逻辑,SaaS模式在第一年应该出现亏损才对。假如没有亏损,那很可能是因为公司投入不够,这样一来,会给竞争对手留下很大的可乘之机。 融资之后的谷露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从2015年开始,施润春把目光从盈利上移开,投了大量资金开发第二个产品,从猎头这个细分领域衍生到更大的企业HR市场。当然,他在猎头领域也投入颇多,相继推出繁体版、英文版产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并且已收获良好反响。 到了2017年,谷露已经先后获得两轮投资,是一家拥有百人以上规模的公司。企业HR产品已经从最初测试版,到基于谷露PaaS框架的HR Beta版,再到现在足以支撑大型集团企业使用的的HR 2.0版,并持续地进行迭代更新。过硬的产品实力与高度的定制化能力让谷露陆续获得了腾讯、GE、复星集团、顺丰集团、吉利汽车、龙湖集团等口碑客户的认可。而在作为其立足基础的猎头市场中,谷露的占有率也进一步地扩大,成为国内第一。 时间进入2018年,在施润春的带领下,谷露进入了另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跑道,在招聘趋势及前沿技术上继续探索,强势携手人力资源业界伙伴达成官方战略合作与产品深度结合。 “做一家真正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为客户提供全球最好的招聘管理系统。”这是施润春的梦想,也是所有从五湖四海加入谷露大家庭,共同奋斗的小伙伴们的共同梦想。 施润春:实在一点,市场需要有用的东西 创业对我的改变很大。在创业之前,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很浅,但是创业之后,感觉自己的成长以天计算。我不断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我之前在外资猎头公司做过,经历过一些很好的培训和教育,所以在产品中加入一线的猎头管理思路,同时成立了谷露学院,联合同行朋友,做分享、启蒙,理念的传达,以及工具方面的实践,目的是希望产品能够直接对猎头的招聘工作有所助益。 谷露的猎头版产品从2013年中旬开始推向市场,到2015年,才算在这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企业版从2016年研发到现在2018年赢得部分口碑客户,还在稳步扩大影响。做2B产品不能浮夸,要专注于产品本身下工夫。一开始我一家家猎头公司去敲门,做演示,速度比较慢,因为那时我们还没有任何知名度。后来我把之前做猎头的各种想法提炼成了十张图表,都是干货,纯粹的业务分享,没什么宣传色彩,在网上一经推出便被广泛接受。不少猎头朋友们基本都通过这些图表认识我,还有人叫我“表哥”。文章火起来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打电话进来请我去做业务分享。 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实在,这个市场需要有价值的产品。对于创业者,我的创业初心是想要为市场、为社会创造有用的东西。 就我的创业经验来说,2B产品用户黏度不像2C产品强,因为它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玩。所以,只有从根本上促进业务,客户才会使用。第二点,2B产品需要灵活地适应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扩展性和灵活配置性都必须很强,同时也要兼具稳定性,企业客户对于Bug几乎是零容忍的。 决定创业的时候,我是抱着希望行业更好的愿望,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初心。有些观点认为互联网发展起来,就要颠覆一切行业,要取代人的作用,我不同意,人的创造性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尊重人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尽*大努力助力行业里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做他们的垫脚石,帮助他们事半功倍。   原文来源:谷露软件
    资讯
    2018年11月20日
  • 资讯
    “随需应变”招聘应用Wonolo筹集到3200万美元风险投资,由贝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领投 文/ANNA HENSEL Wonolo是一款帮助公司寻找临时工和承包商的应用程序,今天宣布已经筹集了3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由贝恩风险投资部门领导。新投资者DAG Ventures也参与了该轮融资。现有投资者包括Base10,Sequoia,PivotNorth和Tuesday Capital。这使Wonolo筹集的资金总额达到6000万美元。 Wonolo总部位于旧金山,由前可口可乐员工共同创建,除了Papa John's和优衣库等品牌之外,还有他们的旧雇主。 首席运营官AJ Brustein称,他和他的联合创始人创建了Wonolo,让大公司更容易找到临时员工。Brustein说,填补Wonolo上的空缺工作的平均时间是四分钟,而传统的人事机构则是几周或几个月。 有兴趣使用Wonolo工作的人,称为“Wonoloers”,填写个性测验,公司对每个人进行背景调查。入职流程大约需要20分钟。一旦有人被批准使用Wonolo,就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获得工作,但某些专业工作仅对具有特定技能或认证的人开放。 完成Wonolo的工作后,公司和工人都会评估他们的体验。这些数据反馈到Wonolo的算法中,因此具有一些最正评级的工人可以看到具有一些最佳工人评级的公司发布的工作。Wonolo通过向公司收取费用来赚钱——从Wonoloer的工资的45%开始。因此,对于在Wonolo工作100美元的工人来说,该公司可以赚到45美元或更多。 虽然公司可以从任何地方发布工作,但Brustein表示,Wonolo目前在八个主要市场运营:北加州,南加州,纽约,芝加哥,南佛罗里达和纳什维尔。 Brustein表示,Wonolo网站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履行、分配和物流——尤其是现在,随着假期的临近。他说,Wonolo的平均薪酬为“每小时14美元,还会有一些变动”,不过这可能会因工作地点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也可能是独立承包人或小时工的。 Brustein补充说,想在Wonolo网站上找工作的人通常分为三类——失业者、未充分就业的人和“想要弹性工作的人”。Brustein说,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没有充分就业的人,尤其是在美国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紧张、失业率处于历史低点之际。 Bruste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会把(未充分就业的)人定义为每周工作29小时或更少。”“我们对这一点的看法略有不同,因为当你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充分就业的人交谈时,他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大的篮子——可能是现在任何一个全职工作的人,但(他们)仍然需要额外的轮班来挣更多的钱。” Wonolo向公司兜售的服务之一是协助调整职位描述,以便更快地填入职位描述。这些调整是基于Wonolo给出的最乐观的就业数据。Brustein说,为了更好地迎合这群就业不足的工人,Wonolo建议公司依靠多人来填补两个星期的轮班。他说,那些在广告中标榜自己提供食物,并且接近公共交通工具的公司通常也做得更好。 “有些公司,特别是那些对这种灵活性不熟悉的公司,习惯于对工人和他们的日程安排有很多控制权......我们会帮助他们指导并帮助他们理解。” 虽然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的随需应变、独立劳动力的主流应用程序,如Uber、Postmates和TaskRabbit,但目前还没有针对随需应变工作的B2B平台的市场领导者。芝加哥的Shiftgig已获得了与Wonolo相当的资金,但这两家公司很快也将面临优步(Uber)的强大竞争对手。优步去年10月宣布,正在测试其名为UberWorks的按需招聘业务。 Brustein拒绝透露营收细节,只是说Wonolo的营收在过去一年里“远远超过两倍”。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拥有70名员工,其中包括12名销售人员。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On-demand staffing app Wonolo raises $32 million led by Bain Capital Ventures
    资讯
    2018年11月20日
  • 资讯
    IDG资本熊晓鸽:2B领域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和机会 以下是根据熊晓鸽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和媒体采访,整理出来的创业和天使投资的主要论点,供天使轮和A轮团队参考: 1、做风险投资,不要盯着股市去看。做PE基金,可能要盯股市,因为投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上市前一年左右,所以要盯一下股市。而做风投的话,一定要有眼光,所以我一直认为风投翻译不对,不应该叫做风险投资,它需要更多的是眼光。需要考虑到一个公司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后做得怎么样。 2、我一向以为,要投资一个行业,一定要亲自试水,否则永远只能在浅滩徘徊,无法享受大海弄潮的终极挑战和快乐。而对一个行业的深入了解,也往往会成就日后投资的神来之笔。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在追求可观的资金回报之外,不能放弃的,还有梦想和激情。 3、任何一个投资公司想要的是,创造一个很成功的公司。帮助这个公司上市,帮助其取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然后我们退出。退出以后,这个公司还要能够持续地发展,不仅仅是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才谈得上成功。 4、我的工作就是做投资,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场,二是产品,三是管理团队。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个项目进入的时机,还要观察项目的团队对资本的复杂态度。 5、从2B的方面来讲,未来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制造强国,我们现在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我认为在B2B方面,企业软件在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很多的潜力需要我们发掘。 6、在这个时代创业,我们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门槛变得越来越低,钱变得非常多,钱多是好事,但是也是坏事。为什么?我们做投资,永远在强调钱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有钱,要出钱,但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提供资金以外,还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附加值。所以说这个钱的选择,对你们变得也比较有挑战。 7、基金以赚钱为目的,绝对不会因为情怀而去投资;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情怀和你的投资也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人是为了情怀而投资,我觉得最好是在政府基金工作,不要在一个私营基金里工作。 8、现在社会出现一个认知误区,很多人都觉得投早期是情怀——但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还是要有情怀。情怀更多是你感染了给你钱的人。所以情怀和商业不矛盾,只是在评估项目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市场、对产品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 9、我一直认为,投资是一个注定遗憾的行业——投错了,会想当年我为什么投;投对了,会想当年为什么投少了,或者退出太早了。所以完全没必要活在遗憾和焦虑之中,因为注定遗憾,所有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每天开心就好。做投资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10、每一代创业者都有每一代的机会,不要把BAT当作不可逾越的大山。BAT很牛,但它们的国际化路线还有待拓展,90%的销售额仍然来自国内,未来还得走国际化路线。没有公司能够通吃,这个行业永远有机会投出下一个BAT级企业,甚至比BAT更牛的企业。 11、我觉得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一点是要做出品牌。所以说每一类的公司一定要把你自己做成一个品牌。当然你要是做电商,更应该是以品牌为主了。为什么品牌如今变得这么重要呢?因为到我们这个时候很多刚性的需求已经解决了,而移动互联网给你个人带来的很多情感上东西,比如我想要一个品牌穿着更体面,更合适,更有文化,更有教养等等,这些需求开始涌现。 12、过去我们强调的都是2C,都是终端到个人,这个做的特别多。但是未来像2B领域,大数据的运用,还有中间相关的应用,企业的软件等,我认为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和机会。我们谈到的现在成功的公司基本上都是2C的,给终端用户在做的事情,这远远是不够的,实际上在2B领域上未来会有更多潜在机会留待我们探索。 13、一些旅游、娱乐业相关的服务业结合移动互联网会有很多机会。比如乌镇这样传统旅游业,它的品牌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延伸到酒店、旅游、吃住行等各个方面,它的品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旅游业。传统行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可以产生很多机会来,这也是对它这个行业本身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4、我一直觉得互联网金融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好的消息是不久前我们国家推出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很多细节还要细化下来。但是我认为这里面可能不是一个千亿市场的产业,一定会出现万亿级的公司。 15、现在传统的媒体日子比较难过,包括电视台日子也难过,因为传统的媒体主要靠广告来挣钱。我认为,媒体抛开它的商业模式,它主要是给人们提供内容的,而这个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我愿意看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对我工作最有用,取得信息、使用信息、利用信息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我的工作效益,帮助我自己成功。  
    资讯
    2018年11月20日
  • 资讯
    「点滴关怀」完成B+轮融资,招商局创投领投,前海母基金跟投 员工福利平台“点滴关怀”今日宣布完成数千万 B+ 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领投,前海母基金跟投,华兴 Alpha 担任此次融资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计划用于加速业务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会员权益产品与企业级消费业务体系。 前身为对标美国Costco的内购网,在并购“爱关怀”后改名为点滴关怀。点滴关怀实则是S2B2C模式在员工福利场景的落地,整合了供应商、服务B端企业,而使用者是员工。 在供应整合端,点滴关怀在购物类权益、金融类权益、服务类权益以及知识类权益四块发力。在购物类权益业务,除此前打通主流电商品台以外,点滴关怀链接包括苹果、小米、Kindle、夏普等品牌直供渠道。在金融类权益,在商品分期免息购买的基础上,点滴关怀提供了信用贷款、存款理财以及保险服务等金融服务。在服务类权益以及知识类权益,点滴关怀连接了本地生活场景、网上知识付费音频课以及电子书等。CTO及大客户业务总裁钱毅表示点滴关怀部署在企业内部,所有订单通过平台对接供应商,企业员工信息和公司数据并不会对外泄露。并且,平台可做到实时比价,平台内商品承诺不高于市场价,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节省成本,员工也能享受到优惠。 当谈及去年与爱关怀的合并,蔡虎表示,内购网侧重于企业会员制电商系统打造、供应链整合,但企业管理的场景略显单薄;而爱关怀的SaaS产品偏软性文化,刚好互补。 积分制带来的是更灵活的消费渠道和应用,可以应用于驱动人力管理的。除员工关怀场景以外,点滴关怀核心的积分与定价系统可以与企业场景侧主题紧密结合,使得企业端个性化场景得以产品化,提高了购物转化率和员工满意度。以现有客户为例,点滴关怀为交通银行提供系统与技术支持,与交行本身的“幸福交行”产品紧密结合。交行鼓励员工每天走路获得一定积分,而点滴关怀帮助打造的积分商城也与健康息息相关。大众汽车本身的“爱大众”福利平台侧重员工和经销商培训,点滴关怀结合这点在积分消耗的基础上,加强了和员工成长相关的知识付费产品的供应。 前海母基金合伙人蒋锐表示:“企业场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机会,有机会出现一个基于互联网创新的兼具客户规模和商业价值的2B2C服务平台。S2B2C是已被多行业验证的成功模式,并进入不同领域的垂直深耕阶段。点滴关怀的供应链整合体系已经建立,并已经开拓并很好服务了联通、交行、腾讯、新美大、北汽等不同行业的大批知名企业客户,证明了其技术系统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以及多行业的普适扩展性。” 成立三年,点滴关怀已经积累了包括中国联通、腾讯、北汽、招商银行在内2万多家企业客户,计划向中小企业客户拓展。收费模式方面,主要为系统SaaS服务加运营费,系统平均客单价20万。涉及礼品定制、年节策划的定制运营项目则在百万级别。目前点滴关怀已经实现盈亏平衡,预计19年营收在6亿规模。 点滴关怀曾获得赛富基金以及和玉基金的天使投资,2016年得到致远软件、蓝凌软件等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7年曾宣布获得近亿元B轮融资,由清控银杏管理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长江商学院创创基金、分众传媒集团等投资方共同投资。  
    资讯
    2018年11月20日
  • 资讯
    2018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博览会(HRTech XPO 2018)在上海成功举办!超1500位HR专业人士莅临现场! 2018年11月16日,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博览会于上海浦西四季酒店成功举办! 此次博览会由HRTechChina主办,THE BEST RUN SAP、SAP SuccessFactors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协办。博览会形式丰富多彩,整个HRTech PARK园区经过精心布置,搭建展区、论坛、游艺、中央舞台等活动区域,集“看、听、学、玩”于一体,方便到场HR轻松融入现场,与大咖互动交流获取HR科技前沿趋势、了解HR科技最新解决方案。 本次博览会吸引20多家国内外优秀的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商与机构,100+HR领袖大咖、资深专家,数家媒体机构,到场观众超1500人,有来自香港、台湾的HRTech专业人士,更有来自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HRTech伙伴,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博览会受到多家行业知名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商与机构的大力支持。此次展会邀请到的特装展位有:THE BEST RUN SAP、SAP SuccessFactors;黄金展位:关爱通、中国平安HR-X、平安养老保险、肯耐珂萨、谷露、如常。此外还有更多高级展位展商支持:CiiC中智(上海)、智思云、i人事、KRONOS、和勤HCM、全人网、e成、专伟绩腾、猎100、喔趣科技、hruno、仁云、计蒜学院、外滩商学院、中国薪酬网、Keystone。 作为战略合作伙伴,SAP SuccessFactors在特装展区为现场来宾带来以“我们的力量”为主题的特别展出,并在现场招募“2018 SAP SuccessFactors on SAP Cloud Platform合作伙伴开发创意大赛”,主题围绕人力资源业务场景的无限延伸及扩展,并提供一对一的专家咨询,为 “创想家”们献上一个一展身手的舞台! 来到现场的观众在前台注册领取HRTech PARK导览图、HRTech定制抽绳背包和HRTT币后,便开始了今天的博览会之旅。HRTT币是由主办方特别定制的限量代币,现场科技达人和展商们纷纷参与交流互动。观众在参展之后便迫不及待涌入集市,拿着盖满纪念章的HRTech PARK导图兑换HRTT币,并使用HRTT币购买精美限量礼品和签名本HR畅销书;有些观众则直奔娃娃机用手中HRTT币抓娃娃,或是拍一张职业照,寄一张明信片给未来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博览会于当日11点园区中央舞台揭晓了“HRTech TOP100影响力人物”的神秘面纱,现场1000多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共同见证这一荣誉时刻!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数字化科技落地应用,人力资源工作加速变革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科技的引领者、创新创业者、人力资源专家、HR高管等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对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推动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由HRTechChina特别发起HRTech TOP100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影响力人物奖项评选,历时1个月,总计接收238份提名申请,并经历2周专家层层筛选,通过综合考量提名评选人物在行业内社交活跃度、会议论坛参与度、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最佳实践、学术贡献等核心指标,最终角逐出了本届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影响力人物: 颁奖典礼结束后,主办方特别荣幸邀请到了部分TOP100影响力人物接受现场直播访谈,共同畅想2019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发展。 同时,博览会4个论坛也在同步进行。论坛邀请到24位重量级演讲嘉宾,话题围绕人才管理、人力资本分析、DHR、HRBP、OKR、薪酬绩效、福利社保、招聘面试等方面展开演讲。 嘉宾们妙语连连令现场观众捧腹,台上台下互动不断;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演讲引得大量观众前往,论坛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 3F-1 论坛于9:45准时开场,来自票易通的人力资源总监Angelina XIA作为主持嘉宾为论坛开场致辞。 致辞过后,主题演讲正式开始。首先迎来的是第一位演讲嘉宾是票易通人力资源副总裁黄渊明,他为大家分享演讲《HRBP如何彰显战略业务伙伴价值》。 接下来,SAP SuccessFactors 大中华区业务拓展侯雨菲带来演讲《DHR时代下“我们的力量”》。 中智关爱通产品总监王一辛分享演讲《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帮助企业优化福利体系以降低成本》。企业的福利体系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之一,王一辛在演讲中给出了关爱通产品的实践优化之道。 短暂的午餐休息过后,3F-1 论坛进行了下午场的演讲分享。 埃驰集团亚洲区人力资源总监刘海忠分享演讲《ABC时代的HR》。 曾任大众联合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顾梦娅在演讲《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人力资源从冗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战略性管理的实践方案。 3F-1论坛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AON 咨询经理Sherry Xie,她为大家分享了 People analytics - new trend and global cases。 3F-2 论坛同样于9:45准时开场,来自计蒜学院COO杨斌作为主持嘉宾为论坛开场致辞。 首先迎来的是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某新能源汽车全球人力智能化副总监胡兵 ,他为大家分享演讲《员工赋能的移动智能化实践和探索》。 肯耐珂萨软件解决方案高级顾问蒋启慧(Sherry Jiang)随后为大家分享演讲《系统赋能人才引力场的构建》。 紧接着,和勤CEO陈昊分享了他的演讲《夯实数据、规范流程,eHR上线的必由之路》。 3F-2 论坛于13:30准时进行下午场演讲分享。 ISODC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唐明荣分享演讲《组织发展(OD)的力量》。 接下来是来自前泰克科技亚太区HRD Annie Xu 的分享,她的演讲题目是《人力资源战略伙伴的胜任力》。 惠氏营养品商学院执行院长季菁为大家分享演讲《新技术新方法助力学习与发展》。 人力资源科技的核心仍然是人,新技术的更新应用旨在提高人力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人力资源科技的现在与未来都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位于五楼的两个分论坛现场气氛同样火爆,正如主持嘉宾戏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都五楼的会议室,我在这边,你在那边,我却挤不过去。” 5F-1 论坛于9:45准时开场,来自薪酬网CTO潘新作为主持嘉宾为论坛开场致辞。 专伟绩腾创始人陈德金分享演讲《OKR-战略落地与创新生产力》。 蜻蜓FM人力资源副总裁、eBay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IBM GBS全球服務執行中心中国区HRBP负责人、hrnuo创始人张平炽分享演讲《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HR如何通关和超越》。 阿特斯阳光集团人力资源经理陆一东分享演讲《HR不完全科技之路》。 午餐休息后,仁云创始人张向党分享演讲《HR的科技事业》。 薪酬网创始人潘欣分享演讲《大数据与薪酬分析》。 5F-2 论坛于9:45准时开场,来自科石咨询合伙人杨冰作为主持嘉宾为论坛开场致辞。 Talent Bank Consulting 副总裁王海分享演讲《AI真的要取代HR做面试?》。 HR沙龙资深专家自由职业者季东来分享演讲《企业HR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常集团执行总裁苗亚栋分享演讲《企业助残就业暨残保金节省减免执行方案》。 午餐休息后,科石咨询创始人杨冰分享演讲《战略驱动下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 六点一刻 CEODaisy Xu 分享演讲《组织健康在线诊断,帮助企业用正确姿势减员增效》。 雇势新媒创始人欧阳泽林分享演讲《一个招聘自媒体人眼中的招聘技术与艺术》。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未来一年,人力资源科技将面临更多创新挑战。人工智能来势汹汹,数据分析势不可挡,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平台将始终保持以人为本(People First)的不变初心,持续不断地传播科技如何更好的赋能企业与个人,发挥全部潜能。 最后感谢我们每一位参会人员,始终保持着对科技和未来的好奇心;感谢每一位分享嘉宾,无私地分享在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观点和探索;感谢每一位合作伙伴,对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平台的信任和协助;感谢每一位志愿者朋友,热情积极地投身论坛的工作环节。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论坛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伙伴,也真诚地期待在下一次论坛中与各位相聚!
    资讯
    2018年11月19日
  • 资讯
    高顿财经教育获8亿元C轮融资,未来要做财经教育生态,高瓴资本与摩根士丹利联合领投 来自芥末堆 11月19日讯 财经教育机构高顿集团近日宣布,获得8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资本与摩根士丹利联合领投,涌铧投资、嘉御基金跟投,将主要用于构建国际化终身财经教育生态,并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领域的投入。 成立之初,高顿以To B业务起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顿深耕财经教育领域,在To B业务的基础上,开拓To C市场。目前高顿旗下拥有B2B(高顿财税学院)、B2C(高顿财经、高顿网校)两大事业群和七大事业部。 据了解,高顿曾于2014年A轮获得新东方战略投资,2015年B轮引入前程无忧战略投资。目前高顿以陆续开设的40多家分公司和20多所分校,为50,000多家企业提供财务能力提升解决方案,实现针对个人财经资格认证及企业财税咨询培训的行业全覆盖。同时,高顿还在基于自身构建的财经知识图谱和积累的用户学习数据,探索如何使用大数据和教育科技为教育赋能。 事实上,自适应系统一直都是高顿的重点业务布局之一。在GET2017上,高顿教育联合创始人吴江华表示,人工智能带来了整个教育思维核心的转变,以用户为中心,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因材施教有了更多可能。他认为教育行业的三个痛点在于,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供给还不足。因为教育的特性,整个行业重服务,不管做到多大规模边际成本始终无法下降。还有教育产品标准化不够。这些痛点在吴江华看来,逐渐成熟的技术是可以改善的。 芥末堆曾报道过,此前高顿教育集团推出CPA个性化辅导品牌VIPCPA,以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产品+学习过程管理服务模型,为学员提供1对1的个性化辅导,提高CPA考生学习效率。 51JOB减持了一部分股票,出售上海高顿教育培训有限公司股份所获得的6110万元(约合890万美元)收益;截至2018年9月30日,前程无忧持有的高顿教育股份从15.0%降至12.7%;
    资讯
    2018年11月19日
  • 资讯
    新东方在线已通过在港上市聆讯 传集资2亿至3亿美元 新浪科技讯 11月19日上午消息,据经济通报道,在线教育服务供应商新东方在线已通过在港上市聆讯,开市收集投资者认购意向。 新东方在线于7月11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当时计划募资4亿美元。受资本市场大环境影响,故而调低了募资规模。早前市场消息指出,新东方在线此次上市集资2亿至3亿美元。 新东方在线由新东方于2005年成立,主要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三个核心类别的在线教育课程—大学教育、K-12教育及学前教育。 据招股书显示,新东方在线于2016财年营收为3.34亿元,净利润为5955万元;2017财年营收为4.46亿元,净利润为9221万元。截至2018年2月28日止九个月营收为4.85亿元,净利润为8077万元。 招股书披露,新东方为新东方在线最大股东,持股66.72%,腾讯通过全资附属公司Image Frame持股12.06%,为第二大股东。俞敏洪全资持有的控资控股公司Tigerstep持股1.85%。
    资讯
    2018年11月19日
  • 资讯
    WeWork又获得软银30亿美元融资 文/Jordan Crook 据外媒报道,WeWork已从SoftBank Corp获得另外30亿美元的融资。 该交易以权证的形式出现,允许软银支付30亿美元,以便在2019年9月之前以110美元或更高的价格购买股票,最终WeWork估值至少420亿美元。 8月,SoftBank Corp以可兑换票据的形式向WeWork投资了10亿美元。 据英国“ 金融时报”报道,软银将在2019年1月15日向WeWork支付15亿美元,并在4月15日支付15亿美元。 SoftBank是WeWork最大的投资者,去年SoftBank Vision Fund已向该公司注资44亿美元。 WeWork的房地产业务只是公司战略的一个方面。 WeWork不仅仅是实际的土地,而是希望成为一般工作的中心结缔组织。该公司经常通过代表其300,000名会员进行谈判,以“整体销售”价格与主要服务提供商达成交易。此外,WeWork还为大型企业(如微软)开发了企业产品,这些企业往往签订租约更长,更有利可图。事实上,这些类型的交易占WeWork收入的29%。 最大的问题是WeWork是否可以维持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这似乎是其估值飙升的关键。毕竟,WeWork尚未实现盈利。 愿景能否成为现实?SoftBank似乎愿意赌它。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来源: WeWork picks up ANOTHER $3B from SoftBank
    资讯
    2018年11月14日
  • 资讯
    Forrester报告:2019年企业将缩减人工智能的规模 文/VASCO PEDRO,UNBABEL 上周,Forrester发布了两份关于人工智能的调查报告——《2019年预测:自动化》和《2019年预测:人工智能》。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没有企业真正愿意承认的统计数据:2019年,整整10%的公司将把人类的专业知识带回人工智能领域,这一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让我们明确一点:我说的是商业上的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而不是人工智能的进步,比如拯救生命。没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和检测图像中癌细胞的训练算法上的标记值得后退一步。最好让机器里的医生继续工作。 但说到商业,Forrester揭示了一些残酷的事实。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承认自己的人工智能出现了问题,而作为一个人工智能驱动解决方案组织的商业领袖,我对任何一家经历过人工智能“后果”的公司都感到好奇。然而,人工智能的退步数据并不令人惊讶,尤其是当你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时。 是时候抑制AI的热情了? Forrester的报告令人惊讶的是,只有10%的公司明显在放弃人工智能。考虑到大量的公司正在自动化错误的事情,以及其他对人工智能完全不切实际的期望,我预计50%的受访者计划在2019年后退一步,把一些非常需要的人性带回循环。 公司开始超越人工智能的规模经济,意识到调查揭示的一些残酷事实;也就是说,自动化是伟大的,但实际上,只有当它使您更接近您的客户,它才伟大。如果人工智能正在取代服务台上的人工智能或在线聊天工具上的人工智能,那么在客户服务和满意度方面,你就会陷入连败的境地。 真相和证据都在外面,它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与人接触。我们已经相互交流了几千年了,事实证明,客户服务是我们期待人类专家参与的一个领域。 这一主张经得起推敲。看看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莱恩·w·布尔(Ryan W. Buell)过去10年对自动化的广泛研究吧。他已经证明,使用atm机的客户比真人柜员机的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要低,他在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Metlife)的自动电话吊唁信息中标注的“死亡相关保险客户索赔”,无疑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同情不应被归入人工智能。 自动化 也许我们能从这项研究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不应该被完全排除在人工智能的圈子之外。我们需要以一种表明我们了解客户真正想要什么的方式为人们实现自动化,并以一种使用自动化来促进客户支持过程的方式实现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通常意味着使用自动化作为第一反应线。这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客户,他们会尝试(甚至更喜欢)在联系现场代表之前自己解决问题。只要总是有切换到实时代表的选项,大多数企业都会发现这是自动化和人际接触之间的有效平衡。 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自动化,它可以检测到用户在旅途中的任何一步都有重复出现的困难,并通过人工客户支持代理触发一个聊天窗口。另一个例子是自动化收集和交付客户信息给客户支持代理在联系开始前,以便实际的对话是知情的和个性化的。 它是关于使用自动化来帮助你的客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最快的,最个性化的客户支持。 2019年即将到来,这项研究的时机很好地提醒了我们,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自由地与客户进行良好的对话——不是简单直接的东西,而是最终建立和推动品牌忠诚度的真正问题。如果我们能让人类参与其中,并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客户支持操作的效率,我们就能关注人工智能的潜力,而不是它的局限性。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Businesses will scale back on AI in 2019
    资讯
    2018年11月13日
  • 资讯
    分析人士对价值80亿美元的SAP-Qualtrics收购交易进行了评估,认为这不会改变游戏规则 文/Ron Miller 今天,SAP首席执行官Bill McDermott因公司周末价值80亿美元的Qualtrics收购案而备受关注。McDermott相信Qualtrics提供的数据可以弥补公司运营数据和客户之间的差距,无论客户在哪里。 Qualtrics的理念是,要理解客户的情绪。McDermott认为,这是该公司客户管理难题的关键部分,它不仅可以推动该公司成为客户体验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还可以推动公司的基础云业务。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来自客户的持续反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很难以其他方式确定。 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这笔交易具有变革性。“通过将这些经验数据与操作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Qualtrics和SAP将其结合起来,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我从根本上相信它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个世界。” 其他密切关注该行业的人则不这么认为。虽然他们喜欢这笔交易,并看到了合并这些数据的潜力,但这可能不是麦克德莫特在花了80亿美元后所希望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保罗•格林伯格(Paul Greenberg)是56家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著有影响深远的CRM书籍《光速下的CRM》(CRM at The Light of Light)。他表示,对该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购,但他表示,要挑战市场领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次收购。格林伯格表示:“这将是一次有益的收购,因为SAP希望继续将公司转向面向客户的方向,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次决定性的收购。” 客户体验是一个宽泛的术语,它涉及到从细粒度层次上了解客户,预测他们想要什么,了解他们是谁,他们买了什么,以及他们正在寻找什么。这些问题比你想象的要难解决,特别是因为它们涉及到从不同供应商的系统收集数据,这些供应商处理不同的问题。 Adobe和Salesforce等公司已将这作为其主要业务重点。SAP的核心是ERP公司,通过管理财务、采购和人力资源等关键的内部运营系统来收集数据。 Real Story Group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托尼•伯恩(Tony Byrne)表示,他喜欢Qualtrics对SAP的影响,但他不确定它是否像McDermott建议的那样重要。Qualtrics可以让你做一些营销人员肯定想要的更复杂的调查,但它的双重好处是——不像SurveyMonkey和其他公司——Qualtrics在数字化工作场所方面有经验,可以补充SAP的一些人力资源工具。但他补充说,这并不是CEM的核心部分,他的公司的研究发现SAP仍然存在漏洞,尤其是在营销工具和技术方面(MarTech)。 CRM Essentials创始人布伦特•利里(Brent Leary)同意SAP收购了一家不错的公司,尤其是在今年早些时候以24亿美元收购了CallidusCloud之后,但要赶上Salesforce和Adob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Qualtrics的确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客户视角,因为来自后台和前台系统的运营数据。Callidus的收购有助于将洞察力转化为某些以bb为中心的客户体验。但我认为,在B2C体验创建工具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东西,Adobe和Salesforce等公司正专注于营销/体验云。 McDermott认为,这是否会真正改变游戏规则还有待观察,但我们采访的行业专家认为,这将更多地是一项渐进式举措,有助于推进公司的客户体验计划。如果他们是对的,McDermott可能还没有完成购物。   以上为AI翻译,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 Analysts weighing in on $8B SAP-Qualtrics deal don’t see a game changer 相关阅读:SAP在调查软件公司Qualtrics上市之前,以80亿美元将其收购
    资讯
    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