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发布,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 [摘要]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现在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   近日,好未来发布了最新版《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围绕“现在何处”(行业解码)、“往何处去”(行业图谱)、“如何到达”(发展趋势)三个模块对在线教育进行解读。以下为详细内容:     1、行业解码:半年在线教育项目投资额达4.7亿美元 自2013年至今,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披露的投资金额达到9.1亿美元(数据来源:Itjuzi),其中,从2014年5月以来发生的投资金额达4.7亿美元,意味着将近两年来,一半以上的投资金额都发生在近半年。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年度增长率将达到19%,201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人民币(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根据《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图谱》显示,按照客户需求划分,在线教育的创业项目主要涉及11大领域,分别是母婴、学前、少儿外语、中小学、大学/研究生、留学、职业考试、职业技能、成人外语、兴趣、综合,将这11个标签设定为在线教育的“X轴”。     按主营业态划分,可以分为工具、内容、服务3个类型,设定为在线教育的“Y轴”。按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划分,可以分为B2B、B2C、B2B2C、C2C、C2B五种,其他不涉及交易过程的项目则被定义为“其他”商业模式,设定为在线教育的“Z轴”,由此,搭建出中国在线教育的行业图谱坐标系,尝试将在线教育项目“对号入座”。     2、行业图谱:中小学、职业技能领域成两大高地 在高达1200亿人民币在线教育市场潜在规模下,970个在线教育项目构成了现在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全景图(数据来源:Itjuzi,芥末堆行业数据库),其中半年内成立的新项目达280个,占总量的29%左右,其中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技能领域较为集中。     进一步剖析后发现,从客户需求角度分析,人才结构性失衡、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改革、二三线城市家长对课外辅导教育的重视等持续推动教育市场扩大,并致使中小学,职业技能成为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同时由于创业项目的方向与刚需变化方向基本吻合,此趋势可能还将继续。     从主营业务类型分析,现在分为工具、内容、服务等三大领域,其中,服务类项目吸引了2013年以来45%的私募投资金额(不包含IPO),且半年来,服务类项目数量增加了90%。这也与由工具产生内容(Content)、内容吸引用户形成社区(Community)、最终转化为对内容和服务收费(Commerce)的发展路径相吻合。     从商业模式分析后发现,B2C依然是现阶段的创业和投资热点,但是B2B与C2C类项目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其他领域蓬勃发展的P2P生态(C2C的一种模式)也带给在线教育行业启示,当教育内容/产品及客户的评价体系更加标准化,基于碎片化学习产生更多的实时性的学习需求后,在线教育或将出现更多“人人为师,人人自学”的P2P模式型的项目。     在未来,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和游戏化设计等正在重构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人机交互模式可以构建良好的用户体验,游戏化可以提升用户的学习动机,而人工智能,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支持个性化学习。     3、发展趋势:突出重围的四种办法 如何在在线教育市场持续成长? 第一,原地扩张。在坐标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和运营做到极致。因为,只有产品和服务的极致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的痛点。     第二,从单一型产品扩张到复合型产品。比如从工具型产品开始,未来延伸到内容或服务领域,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闭环。     第三,Z轴的延伸,结合优势,定位供应链,通过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发展自身优势。     第四,X轴的延伸,新客群扩张,例如底层的通用技术类产品,在技术形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容的转换,快速实现各个品类的扩张。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69%的澳大利亚人醒后第一件事是查看移动设备,那么你呢? 据澳洲网报道,澳大利亚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即便如此,据市场调研公司EY于24日公布的最新调查,仍有很多澳大利亚人认为相比其他国家,他们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方面很落后。     报道称,EY共对1500名消费者和167名澳大利亚数字领域领军人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澳大利亚人对智能产品的“上瘾”程度处于极高水平。     其中,69%受访者自称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46%表示手机等电子产品改善了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加快乐;40%称电子产品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50%认为电子产品提高了他们的自控能力;64%承认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还在从事其他工作;75%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诸如谷歌等各种搜索引擎。不过,20%受访者认为电子产品的使用已影响到他们的睡眠。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娱乐、电视、电影及媒体类网站能够提供最佳上网体验,而政府及公共服务类网站的上网体验最差。而个人隐私及安全为消费者使用电子产品时最为担忧的问题。调查称,80%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强制网站提高透明度,尤其是在使用个人数据方面。     此外,澳大利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似乎并未得到国人的认可。40%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的先进程度不及其他发达国家,只有14%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程度比其他发达国家先进。而对行业领袖的调查显示,59%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数字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其中67%认为是不够宽松的国家政策导致了这一结果。     RY客户主管珍妮 杨(Jenny Young)表示,社交媒体是澳大利亚人深陷“电子隐”的主要原因之一。她指出,69%澳大利亚人每周都会登陆各类社交网站,其中60%承认曾在上班时登陆社交网站,而“脸谱”(Facebook)依然为澳大利亚人访问量最高的社交网站。     自中新网
    资讯
    2014年11月26日
  • 资讯
    掌握不了这五门技术 你马上就会过时 [摘要]企业将依赖数字营销、电商、客户体验管理、业务分析以及云业务提高公司表现。 分析公司Gartner 2014年CEO和高管调查显示,在今后五年内,CEO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字营销、电子商务、客户体验管理、业务分析以及云业务提高公司表现,它们有望成为CEO以及高管们眼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技术领域。     这份报告名为“2014年CEO和高管调查:风险偏好将加速数字业务”(‘Risk-On’ Attitudes Will Accelerate Digital Business),由Gartner副总裁兼研究院士马克·拉斯金诺(Mark Raskino)执笔,为这些投资领域提供额外见解。去年的调查报告也是拉斯金诺联合执笔的。     下列图表则是Gartner副总裁、著名分析师蒂芙尼·博瓦(Tiffani Bova)发布的,可以让人轻松了解到2014年到2019年间最热门的技术投资领域。这幅图中显示,“以客户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成为必须实行的标准。 这五大技术领域的商业价值获得最高投资期望可以理解,因为它们共同促使企业吸引和维护客户。此外,它们可以为CEO以及高管们提供更精确的观点,让后者了解他们的销售和服务战略如何能吸引新客户,同时能够挽留住老客户。     对于CEO们来说,现在是时候超越重复高喊“以客户为中心”口号的时候了,他们需要采取大胆的必要步骤去实现这个口号。而利用上述五大热门技术投资领域,CEO们可以帮助公司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向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五个最具投资价值的技术领域将成为催化剂,清除内部障碍,统一多样性的销售、服务以及渠道,从而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资讯
    2014年11月25日
  • 资讯
    TheLadders更新其iPhone应用专注职业推荐,同时推出“就业市场指导”功能 当你不找工作的时候,求职网站或应用又有何用处呢?这便是TheLadders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该公司近日对其iOS版应用做出了更新,还推出了一项名为“就业市场指导”(Job Market Guide)的新功能。     TheLadders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多泽特(Alex Douzet)告诉我,这两项举措只是TheLadders提出的新战略的第一步。TheLadders创立于2003年,最初的目标受众是寻找年薪超10万美元职务的人,近年来开始将业务重点扩大至更广泛的职业和收入类别。     多泽特指出,目前工作搜索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不仅TheLadders在此过程中做出了贡献,LinkedIn和Indeed之类的网站也功不可没。但他表示,这一市场仍然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因为专业人士通常每隔三年或四年便会换一份工作。像TheLadders这样的网站“在三四年间给他们做的并不多”——多泽特希望随着这些新产品以及其他酝酿中的创意的发布,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今天发布的TheLadders新版IOS应用吧。多泽特指出,即便你现在并没找工作,但你也可以给那些正在寻找合适人选填补职务空缺的团队工作,或是可以帮助好友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在线工作推荐并不是什么新创意,但根据多泽特及其团队昨天向我演示的这款应用,我发现它可以通过一种常见且便捷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推荐。     你在TheLadders上面发布招聘启事时,需要填写许多基本细节——公司介绍、招聘职务、工作地点等,这些描述不得超过200个单词。职务空缺会显示在TheLadders应用中联系人的信息流中,这些联系人可以推荐他们网络中的熟人。如果发帖公司和被推荐者都“赞”了这份推荐,那么他们就可以在TheLadders应用中互相聊一聊。(你还可以推荐不是TheLadders会员的人,但他们会被要求下载该应用。     TheLadders专门针对移动用户开发了该应用,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我不善交际,但可以想见,有些时候下班参与活动或是与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时,如果看到某个招聘启事,我会想,‘哎呀,我认识一个人特别适合这一工作’,然后我会记下来,等周围有电脑时继续跟进。有时候我可能会忘了这件事,有时候或许仍然记得。通过专注于移动端,TheLadders则可以让你在这些环境下立即采取行动。     TheLadders还会在其去年推出的应用中继续提供现有求职功能。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移动应用的绝大部分用户都是iOS设备用户,所以该公司当前也专注于发展iOS平台,不过他承认“当我们看到使用量真的开始大幅增长时,我们会面向现有安卓版应用推出新的职务推荐功能,优化安卓用户的体验。”     与此同时,Job Market Guide预计将在下周正式发布,TheLadders今天推出的只是功能有限的“预览版”。Job Market Guide的想法是,聚合700多万TheLadders注册用户的所有数据,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所选职业的最新信息。     例如,我正在搜索纽约市某些作家的数据,该应用会显示一个页面,里面包括平均工资、当前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最合适”这一职业发展的城市列表(列表由工资、竞争性和生活成本等因素确定)。你还能看到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甚至可以创建提醒功能,一旦有任何变动和新工作上线,你的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提醒。     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的就业指导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一数据反映了用户讨论的最新趋势,而不是几个月前或是几年前某份研究报告透露的内容,并且会根据当地人的偏好做出调整——不仅是工资,还有雇主正在寻找的热门技能,而这些技能会因城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多泽特指出,TheLadders的用户具有不隐瞒收入的动机,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找到相应的工作:“如果他们隐瞒了当前收入状况,不久便会发现这种做法对他们有害无益。”     在被问及这些数据是否更偏向于那些高收入职业(TheLadders最早曾专注于为高收入群体提供服务)时,多泽特表示年薪低于10万美元的工作和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工作之比现在是二比一。这或许并不能体现美国劳动大军的准确构成,但TheLadders表示其用户的规模和深度足以让这种数据变得有意义。     至于长期职业规划,多泽特表示TheLadders并不会向用户推荐他们十年以后应该从事哪种工作,因为职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他说:“没有一款产品能预言5年或10年以后你应该干什么。不过,职位介绍应该与相关工作有联系,所以,如果你是作家,想要成为一名编辑,仍然可以从这款应用中感受到你需要多少别的经验,以及什么样的新技能。”     TheLadders Revamps iPhone App To Focus On Job Referrals, Unveils Job Market Guide What good is a job search site or app when you’re not looking for a job? That’s the issueTheLadders is tackling with the launch of a new version of its iOS app and a new feature that it calls the Job Market Guide.   CEO Alex Douzet told me that these are the first steps i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mpany, which was founded in 2003. TheLadders was initially aimed at people looking for jobs that paid more than $100,000, before expanding its focus to a broader range of careers and salaries in recent years.   At this point, Douzet argued that the job search problem “has been mostly solved,” not just by TheLadders but by other sites like LinkedIn and Indeed. However, he said there’s still an opportunity to expand, because professionals usually only change jobs every three to four years. A site like TheLadders “is not really doing much for them in between” — something he’s hoping to change with these products, and with other ideas in the pipeline.   Let’s start with the updated app, which is launching today. Douzet pointed out that even if you’re not looking for a job, there’s a good chance you’re working on a team that needs to find good people fill open positions, or you may be able to help out a friend who’s trying to do the same. And while online job referrals aren’t a new idea, the app that Douzet and his team showed me yesterday offers a casual, convenient way to make those recommendations.   When you post a job opening in the app, you just enter a few basic details — your company, the title, the location, and a description, which can’t go longer than 200 words. The listing then shows up in the newsfeeds of your connections in the app, and those connections can recommend people in their network. If both the poster and the person being referred “like” the recommendation, then they can start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pp. (You can also recommend people who aren’t already members of TheLadders, who are then asked to download the app.)     The fact that TheLadders built this specifically for mobile could also be key. I’m no great connector, but even I can think of times when I was at an after-work event, or having dinner with a friend, and a job opening came up. I’d think, “Oh man, I know someone who’d be perfect for this” — then I’d have to make a note to myself to follow-up once I was at a computer again, which sometimes happened, and sometimes didn’t. By focusing on mobile, TheLadders allows you to take action right away in those situations.   The company will also continue to offer the existing job search features in the app, which launched last year. Douzet said add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Ladders’ mobile usage is on iOS, so that’s where the focus is right now, but he acknowledged, “When we see the usage really, taking off, we will have to address Android” by introducing the new referral features to the existing Android app.   The Job Market Guide, meanwhile, is supposed to launch in full next week, but the company is releasing a more limited, “sneak preview” version today. The idea is to aggregate all the data from TheLadders’ 7 million-plus registered users and give people access to up-to-d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hosen professions.   For example, I looked up the data for writers in New York City, bringing up a page that includes the average salary, the current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 list of the “best” cities for that career (which is determ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salary, competitiveness, and cost-of-living). You can also see the kinds of skills needed for jobs in that profession and set up email alerts for changes and listings.   Douzet said TheLadders’ guide is unique because the data reflects what users are saying now, not what was reported in a study months or years ago, and it’s attuned to local differences — not just in salaries but also in the skills that employers are looking for, which can vary from city to city. He also argued that users on TheLadd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be honest about their salaries, because that helps them to find relevant jobs: “If they lie about their current compensation, they find out very quickly that it’s not going to be useful for them.”   Asked if the data is skewed towards those high-income jobs that TheLadders started with, Douzet said the ratio between jobs paying less than versus more than $100,000 a year is now two-to-one. That may not be a perf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kforce, but the company says the size and breadth of its user ba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data meaningful.   As far as longer term career planning, Douzet said TheLadders doesn’t try to tell you what kind of job you might have a decade from now, because careers don’t always follow an obvious, linear path: “There’s no product you can build that can predict in 5, 10 years where they should go.” However, the job profiles link to profiles for related jobs, so if you’re writer looking to become an editor, you can get a sense of how much additional experiences and what new skills you need.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5日
  • 资讯
    大学毕业生招聘平台Tyba 再获3100万美元融资 Tyba是一家致力于让科技创业公司这样的企业更加有效地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新人招聘市场”,该公司去年曾完成了由Sunstone Capital 领投的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一轮融资。如今他们再次融资3100万美元,投资的还是Sunstone Capital,还有一家新投资方加入——风险投资基金Impulse,隶属于全球第七大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Kuwaiti Investment Authority)。     Tyba 的理念在于用户在该平台上提供的大量职业信息可以让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实现更加精确的匹配。目前,欧洲14个城市的500多家创业公司使用这一平台寻找大学毕业生候选员工,Tyba 希望这一数字能够增加到1000。     年轻一代的新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普通的网络资料或简历之外的方式展示自我。接着招聘者可以根据“软技能”以及毕业生的兴趣进行信息的过滤。     其竞争对手包括Collegefeed,一家将众包和社交相结合的服务,在学生和其他学生以及潜在雇主之间建立联系。Collegefeed已获180万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Accel Partners。另一家竞争对手Graduateland 则试图打造一个基于全球各大院校的大型招聘网络。   Tyba 的三位创始人埃索·康德(Eiso Kant),佐治·施努拉(Jorge Schnura)以及菲利普·冯(Philip von)于2011年在马德里创办了这家公司,目前已有28名员工。     Tyba– a “junior recruitment market” aimed at allowing companies like tech startups to more efficiently hir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graduates – last year raised $1.3 million in an investment round led by Sunstone Capital. It’s now raised another $3.1 million, once again from Sunstone Capital and a new investor, the VC fund Impulse, which is part of the Kuwaiti Investment Authority (KIA), the world’s seventh largest sovereign wealth fund.     Tyba’s idea is that the large amounts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that users provide on the platform allows for a more accurate matching of hirers and prospects. Currently, over 500 startups in 14 different European cities use its platform to target graduate candidates and it hopes to increase that to 1,000.     New young recruits are offered the ability to showcase themselves beyond ordinary web profiles or their CV. Then recruiters filter the information around ‘soft-skill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graduates. Its competitors include Collegefeed, a service that combines crowdsourcing with social networking to connect students with each other and potential employers. Collegefeed has raised $1.8 million from investors including Accel Partners. Another, Graduateland, is trying to create a large recruitment network based 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Tyba founders Eiso Kant, Jorge Schnura and Philip von created the company in Madrid in 2011 and it now has 28 staff.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
  • 资讯
    微博全站推广微招聘 “上微博 找工作”大热 从11月24日开始,微博将在全站推出“上微博 找工作”活动,将“微招聘”品牌传递给所有微博全站用户及广大网友。     在为期两周的全站推广中,微招聘将利用微博开机报头、下拉菜单、专题、线上活动、抽奖等多种组合形式,让微博网友积极参与到企业评选、品牌PK、深情表白等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活动中,点燃微博网友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参与度,掀起微博全民参与的高潮。     给企业打标签 你就是评判者 此次两周的微博全站推广活动,微招聘计划投入超过1亿资源,以分行业、分身份地对企业评价为核心,引导微博用户积极参与。微招聘将利用数据挖掘、精准匹配的技术,分析微博用户身份,给每个用户一个个性化的登录、参与界面,请用户评价与他所在行业相关的企业,并给企业打上标签。微博用户的每次参与,都可以有得到奖品的机会。     同时,结合微招聘的优势,在两周全站推广活动中,微招聘也会推出数十个招聘专题,并邀请知名企业HR在线访谈,请微博网友吐槽企业员工福利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活动,让微博用户在娱乐化参与给企业打标签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添砖加瓦。     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热点话题更是天天更新,从“上微博 找工作”到“三句方言求职信”,再到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待我毕业加入你们可好?”,微招聘试图用轻松、更广泛的话题,点燃微博网友的参与热情。     另外,针对微博中的大学生人群,这次活动将设置“最美校园”、“我最想去的大学”评选,让学生也能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       雇主传播品牌的大舞台 在所有微博用户狂欢的同时,超过两万家企业也会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利用微博和微招聘的展示平台,传播企业的品牌和美誉度,通过给微博用户的展示和引导,让微博用户对企业有了基本认知,同时通过一些热门活动、招聘专题、展示企业员工福利等,吸引人才关注自己,实现既传播品牌,又吸引人才的双重效果。     另外,针对同一领域的竞争品牌,活动设立了品牌PK擂台,各企业之间也将成对接受微博用户以及媒体的评选。用户和媒体将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给品牌留言,给品牌打标签。企业收集完整微博用户的留言并进行分析后,可以为下一步品牌的打造和产品的升级做好工作。       各媒体公信评选的荣誉殿堂 微博用户尽情参与,吐槽、表扬、批判,而企业尽情展示自己,“拉拢”微博用户。但是,真正专业、全面、冷静的思考在这里——媒体评选。媒体凭借多年的浸染,和对产业的深入了解,给企业打上评价的标签。     本次活动,将有超过100家媒体参与,这些媒体除了会持续关注此次活动,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推广外,还将参与企业评选。他们面对众多企业,将投出他们对企业多年认知的庄严一票。     同时,100家媒体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将利用自身的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渠道,持续关注活动。     此次活动也将引起微博名人、草根大号的持续关注,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对活动关注、转发或评论,并结合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微招聘CEO曾祎安说,这次微招聘拿出上亿元资源在微博全站推广,利用“上微博 找工作”活动,一举两得,既让微博网友和企业互相认知了对方,还让微招聘这个品牌得以成倍放大。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
  • 资讯
    Worktile 获宽带资本千万级人民币 A 轮投资,将推出收费增值服务 根据 Worktile 透露的消息:他们在近期获得了宽带资本千万级人民币的 A 轮投资。此外,他们将在现有的免费服务之外推出收费增值服务,并搭建供第三方服务接入开放 API 平台。     盯上企业协作的人越来越多了。这让原本处于发展初期但就竞争激烈的国内中小团队轻协作市场比各自预期更快地加入洗牌和淘汰阶段。     国内面向泛中小团队的轻协作工具 / 服务在截至当前的发展中遇到功能和交互趋同的同质化问题,在这样的同质化之下各方面大多采用“初期使用免费”或“固定人数小团队免费”的策略。这样的竞争策略导致这些产品都很难向最终的收费盈利转变,市场成型前,行业彼此内耗烧钱。国内的中小团队轻协作市场还在完善产品、细化需求的阶段,却不得不提前花大精力投入到市场和销售团队,让他们加速推广和变现。     根据 Worktile CEO 王涛(Anytao)的描述:国内企业级市场的潜力达到千亿级别,而微信的个人定位本质让它很难切入工作使用场景,另一方面 Evernote 和有道云笔记一类知识库产品承担更多的是内容的产出和协同,在分工上缺乏功能方面支持。     王涛称,Wortile 目前已有 8 万注册团队,其中活跃团队占近 20%。另外,Worktile 目前有 15% 的流量来自海外,他们会在明年初推出英文版。     Worktile 目前为止免费向用户提供,未来会增加收费增值服务。收费后,现阶段的所有功能都会被归入免费范围。此外,Worktile 会在近期开发自己的 API 供第三方合作伙伴接入,希望打造垂直、完整的企业服务生态。       [36氪,作者: sinCera]
    资讯
    2014年11月24日
  • 资讯
    对“网络一代”员工的管理方法几乎都是错的 全球解决方案网络 Tapscott Group 首席执行官 Don Tapscott 在这篇文章中告诉全球创业者,应该怎么去获得和管理你的年轻员工。目前人才管理模式是:招聘、培训、管理、维系和评估员工业绩。但 Don 认为:这些方式统统应该被推翻了,未来,一些明智的公司会打破这些老模式。     第一,不要招聘。   旧模式是:通过单向度广告招兵买马,但现在,这种方法耗时又耗钱,实际上企业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影响,让“网络一代”了解你。就是说,如果你想吸引优秀的人,你就通过搭建你公司关系平台吸引他。同时,老模式下的“面试”求职者被动谈及自己个人优劣势、学识技能水平,甚至是通过最无效方式即“职场测试”被面试者横七竖八评价,这种方式也该被统统推翻。     如果你想发现、吸引以及识别然后雇佣最好的人,你就该把下面这整个过程视为是一个“对话”:从你非常早期、甚至这些人还在高校时,你就通过交给他们项目、让他们兼职参与、建立合作关系以及“暑期雇员”这种方式去发现和了解最好和最聪明的人。而到了你需要去招聘他时,实际上已没有什么“招聘”动作发生,因为你早已经“整合”进你想要的人。这只是一个“界线”上的变化,你只是把一个你本来的合作者带入你企业“界线”内而已。     第二,不要培训   知识经济中,工作和学习根本是一回事,此刻你读一本书时,你是在工作还是学习?所以,富有终身学习氛围的职场环境比“培训”更吸引这代人。     透露一个秘密:我们公司关于“培训”的策略只有三个字:“Everyone must blog”。因为写博客过程中,每个人都学会如何去调查,如何写得更好,如何表达自己思想、以及如何融入这个世界。特别是“网络一代”,只要经过精心教导,就能迅速做出反馈,对企业政策、业绩做出积极贡献。     所以组织培训初期,企业要发挥创造力、灵活性,让新员工接触各层领导、各种职场环境、各种工作责任。在这个阶段,了解整个企业组织并进行有效互动获得双赢。企业付出的这些努力,将受益于较低员工变动率,较高工作热情以及快速丰厚的员工回报率。一句话,企业如何提高职场学习含量?打造职场学习环境。       第三,不要管理   乏味的传统企业分两个等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顶端是最高管理者,低端是永远被管理的员工,然后中间人员游走两者间。但这种等级变化速度缓慢,因为信息不共享,员工和管理层之间是被割裂的。     所以实际上越来越多传统管理方法和监督机制已经不奏效。优秀管理者会通过:分配权力、赋予员工权力。越来越多企业将决策权下放,和员工平等沟通,同时欣然接受新科技,使员工能便捷和企业内外部人沟通。     这种模式摒弃企业层级桎梏,将内部团队与一个健康的外部网络相连接。合作是双行道,对工作方式、工作流模型、工作日、工作地点,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服务等等这些方面,管理者应该重新考察并尽可能修正,让它们最大可能适应“网络一代”员工。       第四:不要特意去维系关系   现在的工作环境,实际上所有一切都高度流动,优秀员工也一样,网络技术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随时随处找到适合人才,这就开启了企业与优秀员工之间的新关系。     就好比大学校内网,企业应该把员工当成网络节点,当成是了解企业内部环境、能增加企业价值(即使离开后)的节点。社交网络和其它网络平台使公司前员工和现员工一样交换资源、传播信息,“网络一代”对此已习以为常,而且非常适应,这群玩着 Facebook 长大的新生代们认为:这样的交流模式实在太自然不过。所以不要去特意维系关系,我的一些优秀员工其实不在我企业内,那么你的企业要怎样演变成一个网络式而非“堡垒式”员工构架?       第五,不要做年度考核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群 20 多岁的年轻员工需要很多“反馈”。对这群一直跟数字交互技术打交道的新生代来说,这就是他们思维方式,这种互动性交流对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他们期待“双向性互动式”交谈,而不是来自家长、老师、老板的单向说话。他们习惯了从朋友那获得快速反馈,无论是关于家庭作业、新颖玩意还是现在的工作。     所以传统年度绩效考核,老板根据企业目标对员工表现进行单向评估,对“网络一代”意义不大,而且反而会降低他们热情。这种考核一年一次、滞后于平日表现、绩效考核奖惩个人行为,而非新生代员工最爱的团队合作方式,过去这种绩效考核行为主要是为提职发薪而非提高业绩表现。     那么企业应如何应对无限渴求反馈的一代呢?如何评价 30 岁以下“网络一代”业绩呢?今天已经出现一些新网站比如 Work.com。这个网站有实时反馈功能,员工无需再为管理者评价苦等一年,使用 Work.com 员工可以输入问题(50个字以内),然后即时发给自己信任的人,如上司、合作者甚至客户或供应商, 然后得到反馈。     像我这样步入中年的一代人也许担心,这种咨询邮件会否塞爆我邮箱,但是我认为,当我看见“网络一代”员工开始用这种软件迅速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这些管理者们也该停止抱怨了。     (本文版权归作者 @ 李晨所有  ,来源:硅发布 微信号:Guifabucom)
    资讯
    2014年11月21日
  • 资讯
    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与利润均超分析师预期,但当前财季业绩预期疲软 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当季实现营收13.83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合每股收益0.14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Salesforce第三财季净亏损3892万美元,合每股亏损0.06美元。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计Salesforce第三财季营收为13.71亿美元,合每股收益0.13美元。     第三财季,来自重复性订阅产品的收入在Salesforce总营收的占比达到了93%,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任何一家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而言,订阅收入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Salesforce的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2014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亏损达到了1.24434亿美元,合每股亏损0.21美元。2015财年第三财季,Salesforce的总营收同比增长29%。     对于当前的第四财季,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在14.36亿美元到14.4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25%到26%。     此外,Salesforce预计公司营收增长速度在即将到来的2016财年会继续下滑。该公司预计,2016年财年营收介于64.5亿美元到65亿美元之间,比2015财年增长约20%到21%。     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不足为奇。按照规律,每次营收数字太大,都会对同比带来更大的拖累。Salesforce预计全年20%到21%的营收增长速度好像也不能激起投资商的热情——毕竟,该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出现下跌——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太疲软。分析师此前预计2016财年Salesforce的营收增长幅度只有数百万美元。   截至2015财年第三财季末,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3亿美元。     这个季度,由于Dreamforce用户大会的举行,Salesforce一直忙着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其中一个重磅产品就是外界期待已久的分析产品“Wave”。除此之外,Salesforce还宣布他们正在扩大与微软的合作范围(双方合作始于今年春天),同时对移动应用开发项目(现称作Salesforce 1 Lightning)进行重大调整。Salesforce还对旗下核心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做了更新,增加了交互式实时客户服务功能。   Salesforce Slips On Weak Guidance, Despite Beating On Both Revenue And Profit In Its FQ3 In its fiscal 2015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reported revenue of $1.383 billion, non-GAAP earnings per share of $0.14, a GAAP net loss of $38.92 million, and a GAAP loss per share of $0.06. Analysts had expected $0.13 in adjusted profit on revenue of $1.371 billion. The percentage of its revenue that came from recurring, subscription sources — a key metric for any SaaS business — totaled 93 percent for the firm, unchanged from the year-ago quarter. The company’s GAAP losses were down steeply year-over-year, when the company lost $124.434 million, or $0.21 per share. For the period, Salesforce’s total revenue rose 29 percent compared to its year-ago quarter. For its current fiscal fourth quarter, Salesforce expects revenue of $1.436 billion to $1.441 billion. Those figures would push the company’s revenue up between 25 and 26 percent on a year-over-year basis. Salesforce expects its revenue growth to slip further in its rapidly-approaching fiscal 2016, during which it expects to generate top line of $6.45 billion to $6.50 billio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firm will represent growth of around 20 to 21 percent compared to the preceding fiscal year. That Salesforce is seeing slowing percentage growth is not surprising.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drags harder every time you increase your revenue compared to a prior-year quarter. Salesforce’s predicted full-year 20 to 21 percent growth doesn’t appear to have greatly enthused investors — its shares are off after-hours, after all — but I don’t think that the number is too soft either. Analysts had expected a few hundred million more for its fiscal 2016. The company had cash and equivalents of $1.83 billion at the end of its fiscal third quarter. Salesforce has been extremely busy this quarter making a flurry of announcements around their mega Dreamforce user conference. The big news was the long awaited analytics product called Wave. In addition, Salesforce announced that they were extending the partnership with Microsoft announced last Spring and there was a major overhaul and rebranding of the mobile app development program, which is now called Salesforce 1 Lightning. They also gave their core CRM tool a refresh and added an interactive live customer service feature.   来源:TC
    资讯
    2014年11月21日
  • 资讯
    招聘网站猎上网获2000万美元融资 红杉领投 [摘要]今年4月,猎上网才刚获得IDG及华创资本千万美元投资。 11月20日消息,互联网招聘网站猎上网今日宣布获2000万美元融资,此轮融资由红杉领投IDG跟投,今年4月,猎上网才获IDG及华创资本千万美元投资。     (HRTECH小编乱评:值得一提的是,与猎上网类似性质的猎聘网在今年四月也获得了C轮7000万美元融资。两家网站的发展都很迅速,但从另一方面看来,两者的市场跨张步伐也并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了。两个网站都围绕猎头、简历等做服务,但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又将刮起一场“血雨腥风”,我们希望招聘网站的“竞争”能给用户带来更为有利的产品和服务。大家以为如何?)     猎上网成立于2012年,宣称提供标准化平台操作流程,搭建信用体系,改变行业参差不齐现状,同时依托数据库,为猎头提供同质化职位,提升猎头单位产出。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自2012年至2015年,中国招聘相关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7%,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759亿人民币。招聘市场份额巨大,然而国内互联网招聘大部分源于对国外成熟模式的模仿,缺乏独特的业务模式。     猎上网CEO辛小蝶说,在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快、准、省的精细服务缺口庞大,传统的猎头企业成本高,而新兴的互联网招聘企业也无法精准满足企业所需要的中高端市场。猎上网正是抓住这一痛点,利用平台连接企业雇主与猎头,并推出“对结果负责”的招聘新模式。     “猎上网将打造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猎头找人快不快、准不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真实的交易数据评价生成。”辛小蝶表示,真实数据积淀能形成猎头评级信用体系,进而促进整个猎头行业的规范化,形成良性发展。猎上网还希望为全国的猎头朋友搭建温馨的“猎头之家”。     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岑表示,中高端职位交易双方在中国较长时间仍是企业HR和猎头,要优化双方工作流程平台,提供深度服务,由卖信息转向卖服务。这里需要真懂双方需求的人,希望猎上网能与传统猎头共同学习进步。   腾讯科技讯(乐天)
    资讯
    2014年11月20日